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对891位网民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了网民的情绪敏感度、集群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的关系。结果显示情绪敏感度与感知一致性、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情绪敏感度、感知一致性和行为意向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对执行意向的影响是显著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低感知一致性组中,情绪敏感度在行为意向对执行意向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与低情绪敏感度的网民相比,当高情绪敏感度的网民感知到信息与行为的不一致结果时,行为意向对其执行意向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2.
单斌 《现代哲学》2015,(2):62-66
在1907年的"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的空间性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的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的透视性的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的透视性与动感的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的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的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已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知识分享有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而人的因素是影响知识分享的核心和难点。该研究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第二版(简称CPAI-2),探讨中国背景下与文化相关的人格特质(人情、面子)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分享行为(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人情和面子可以显著预测知识分享行为,并通过自我效能和社会价值间接的影响知识分享行为;(2)上述中介作用在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两个维度上表现为不一致的特点。研究结果说明,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促进知识分享行为,需要考虑人情、面子等传统人格特质;同时,促进组织成员的知识收集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应该使用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4.
在其两篇论同情的论文(2008、2012)中,耿宁从儒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切入同情问题,借助胡塞尔的同情理论刻画了同情的一般意向特征,讨论了同情在反思与前反思、自身意识与他异意识之间的理论关系。仅就同情的意向特征来考察耿宁的相关论述,可刻画出同情的意向结构:虽然想象行为在某些同情经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象本身并不是同情行为的决定性要素。具体来说,同情是一种特殊的"他人感知",后者是感知行为与当下化行为的意向融合;就其意向结构而言,同情更类似于图像意识而非纯粹的想象意识。进而言之,同情意向性不是单一意向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双重意向性,恰恰是这种意向的双重性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人视角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关注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研究者日益聚焦于个体特征及其与情境因素的互动对就业能力的内在结构进行探索,并尝试更多地开发和采用多维、多源测量工具。在西方,以就业能力为前因变量、后果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也仍存在诸多分歧和局限。在我国,进行本土化就业能力结构和测量探索以及围绕无边界职涯条件下就业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整体作用机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6.
周贵华 《法音》2001,(11):14-19
三、《起信论》与唯识学的会通《起信论》以如来藏思想为主,但糅有唯识思想。如在生灭门中,无明作为近因(直接因)缘起诸法,即由不达一法界,而有不觉妄心生起。一切杂染诸法皆是妄心的妄念。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三界虚妄,唯心所作。”18唯识学以唯识思想为主,亦有如来藏思想,如上节所述。故二者虽立意有别,但还是相容的。二者的会通,关键在于基本概念含义的比较。(一)一心的体用相摄与唯识的性相不离《起信论》“一心”的“心”虽名为众生心,但既不是心性、如来藏,也不是能缘虑的心,是一总相,…  相似文献   
137.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既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音乐兴趣.发展人的音乐想象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8.
张明 《学海》2014,(6):11-15
通过将《矛盾论》与苏联教科书或其他哲学著作进行简单地"逐字逐句"的形式对照研究,认为字面上"雷同"的对比结果是可以直接占有的"证据",从而将《矛盾论》判定为"抄袭"的做法,一方面犯了"过度还原"与"化约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也陷进了所谓"证据的陷阱",甚至是"无证据的主观臆想"之中。所以,必须摒弃"直接阅读"模式的限制,运用"症候阅读"方法面对"证据",寻求出表层"符码"背后的深层问题域,从而达至新的理论生产式。在"直接阅读"模式支撑下对《矛盾论》进行简单的"形式对照"研究,其遮蔽了堆积而成"符码"背后的深层内容,即《矛盾论》的真实写作意图、理论旨趣及其内在本质精神等,而仅仅拘泥于概念、字句和表述方式等表象内容"雷同"地争论之中,从而人为混淆以《矛盾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质性差别。  相似文献   
139.
现代医伦教育的着眼点—感知与分析湖北中医学院思想教育教研室(武汉430061)郑文清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高晓莲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教学与实际的脱节,是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虽早已涉及安乐死、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医伦问题,可实...  相似文献   
140.
《学海》2014,(5):143-151
嫉妒是在两方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关于嫉妒与不平等的理论多从被嫉妒方"不应得"的强势和嫉妒一方"得不到的"弱势两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则着重考虑了影响嫉妒的多元因素,以及"不应得"的强势与"得不到的"弱势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一思路下,将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平等的期待、强势和弱势地位的是否应得、自身的无力感以及与他人比较所得的被剥夺感都纳入分析框架,并称之为"感知的不平等"。从1980年代盛行的对"红眼病"的讨论到2000年出现的"仇富心态"再到2013年出现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不均等累积都使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他人及自身的优劣势的理解在过去的三十几年内-至少在话语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对《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刊登的有关眼红和仇富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阐释针对嫉妒的官方话语如何通过批判"眼红"和"仇富"来影响不平等的感知、认知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