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6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通读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和阿格妮丝·赫勒关于道德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可以发现赫勒在恢复目的论的过程中深受麦金太尔的影响,她立足于现代人双重偶然性的生存境况,通过论证好人存在的方式,承续了麦金太尔的力图恢复以美德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目标,展开了麦金太尔提到但未完全充分探讨的问题。赫勒通过修改麦金太尔没有讨论的亚里士多德目的论框架中的三个要素,尝试在现代社会恢复人的目的;与麦金太尔同样,她通过重新阐释美德概念,重拾起了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主要美德;与麦金太尔从“探寻”的角度重建现代统一的道德自我这一美德的载体不同,赫勒通过对依据普遍性范畴的存在选择的强调,重建了这一美德的载体。  相似文献   
32.
对伦理学历史演变轨迹的一种概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早产生的伦理学理论主要是目的论的.超验目的论、幸福论、快乐主义是它的重要形式.效用主义是快乐主义的一种较晚近的形式.德性伦理学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中国儒家学说在其核心处是一种德性的伦理学.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德性与至善概念疏离后成为目的本身.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又由于它具有的不同特点被称为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从德性伦理学中逐步分离出独立的正当概念.康德在许多方面来说是从德性伦理学到义务论伦理学的联系环节.在义务论伦理学中正当(应当)成为核心的概念.在义务论伦理学中,基于对正当的不同解说,形成责任论与权利论两脉.康德学说是责任论的杰出典范.在权利论中,首先形成作为其古代先声的回应的近现代契约论伦理学.从这种传统中新近发展出程序论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33.
人类生育选择有以“善”为核心和以“正当”为核心的两类价值定位 ,因而 ,对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理论解释 ,不能只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思维路向 ,而应当是两种思维路向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34.
徐法超 《现代哲学》2005,(2):102-106
无论再现论还是表现论的文艺观念,都肯定文艺活动的想象性质,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理解文艺活动的区别特征。而这也同时产生了论证想象活动的真理性的要求,只不过在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和符合论真理观念的限制下,对想象理解还包含着许多内在的困难。本文试图说明这些困难,并指出由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35.
什么是“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自然概念可能是最没有问题的概念,有些人甚至都不会想到它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即便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很多人可能也把自然理解为物理世界或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的总称。人们未必会把前苏联的官方哲学看在眼里,但对自然的理解恐怕与  相似文献   
36.
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考察中,从目的论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出于婴儿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安乐死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持义务论的人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残婴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处于义务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推理逻辑的有效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目的论立场来看“残婴安乐死”的本性:一种本质为善的“必要恶”。  相似文献   
37.
在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考察中,从目的论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出于婴儿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安乐死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持义务论的人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残婴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处于义务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推理逻辑的有效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目的论立场来看"残婴安乐死"的本性:一种本质为善的"必要恶".  相似文献   
38.
谢裕伟 《哲学研究》2022,(9):118-127
“存在神论”是康德用来刻画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种思想机制的术语,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实在性”这一存在论概念与“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神学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并不能仅凭自身而直接构成对这个机制真正的批判,因为它对“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适用性并不是自明的。我们从康德1770年代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逐渐与存在神论分道而行的关键点在于,用“感性的实在性”取代了“设定的实在性”。本文尝试以历史性的和体系性的分析表明:唯当康德通过对“设定的实在性”和“绝对必然存在者”两个概念的反思而完成了对存在神论机制的整体批判时,“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在反驳存在论证明上的效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9.
岳富林 《世界宗教文化》2022,(4):107-112+150
出于现象学的严格性,胡塞尔采取不用上帝通向上帝的目的论道路。这条道路的理性根据在于目的论原则于最终事实性(原质素、命运)中的原初被给予性和绝然明见性。进而,上帝被理解为目的论活动的无限进步及其最高理念极。胡塞尔的这种思想使得神学通过理性目的论的奠基而获得现象学合法性。  相似文献   
40.
关于两种Angoff法比较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实验法比较研究了两种Angoff法——概率法和对错法——设定分数线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当真能力低于测验的平均难度时,概率法高估分数线,而对错法低估分数线;反之,当真能力高于测验平均难度时,概率法低估,而对错法高估;(2)当真能力接近测验平均难度时,概率法比对错法更准确;反之,当真能力远高于或低于测验平均难度时,对错法更准确;(3)无论在何种实验条件下,概率法均比对错法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