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龙一的第一部小说发表之后,就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当大家翘首以盼,强烈地期待着他下一部小说问世时,龙一却一直没再写新的小说。不少出版社看中了龙一的潜力,纷纷向他约稿,可龙一客气地回绝了他们,仍旧没有动笔的打算。  相似文献   
62.
汉魏六朝神仙道教小说艺术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我国文言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志怪和轶事小说,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文言小说的基础。所谓神仙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道术为题材的志怪小说,这类小说以描摹神山异境为能事,张扬神仙可学、道术可求思想,特多奇  相似文献   
63.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的虎故事的形成和传播,与故事发生地的动物崇拜有密切关系,故事的要件也遵循巫术思维的基本原则。虎在人形与兽形之间的自由幻化、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格特质,是以原始宗教动物崇拜“人虎同体”思维为基础的;以毛发、爪甲、衣物、鲜血等制作替罪物的观念,也是巫术的主要特点。虎故事的形成有一个民间传播的基础,从而也烙上了民间文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64.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65.
<闪灵>和史帝芬·金的其他恐怖小说一样,灵感来自于日常生活,源于人类濒临精神崩溃的极端体验.库氏的电影与原小说有着很大的出入:小说中主角战胜自我与幽灵,而电影中主人公变成疯狂的凶手,实在有点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66.
奇迹     
那年严冬,他一个人开着一辆车,到了可可西里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一望无际的昆仑山四周都是突兀的冰丘和冰锥,整个视野所及,全是白茫茫一片。  相似文献   
67.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人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融人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8.
李裴 《中国道教》2009,(3):23-26
唐传奇是指隋唐之际至唐末五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69.
陈绘 《中国宗教》2022,(9):84-85
<正>明清时期,佛教道教皆通过与小说戏曲及其版画图像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当时宗教小说版画呈现出“宗教故事情节”与“宗教之物”双主题描绘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明末宗教对社会“博物”风尚的迎合,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道教更加大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0.
看了电视剧《中年计划》,又读了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我情不自禁地想象中年的我将是什么样子呢?岁岁年年年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人们都说,二十岁的太阳是走的,三十岁的太阳是跑的,到了四十,那太阳简直是飞一样往下滚的。而立之年的我,自我感觉尚属良好。“你还年轻么?不要紧,很快就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