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韩少功无疑是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都较强的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他对文学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的早期作品强调一种平易近人、贴近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语言经常出现在小说中。在1985年席卷文坛的"寻根浪潮"中,韩少功不再将方言作为一种增强作品生动性、真实性的简单工具,而初步意识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其代表作《马桥词典》中,他不仅通过语言透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更将语言与人的生存、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追索和反思中,韩少功逐步确立起自觉语言意识,开始聚焦于语言的文化性,关注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在"三言"中颇为奇特。在疯狂追逐财富、情色、官位的滚滚红尘中,却出现了一个恢诡的幻想天地,又像现实世界一般,作虚幻的道德的最后审判。《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原始文献大概就是《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的序幕,通过冯梦龙的调整、增删、再创造、脱胎换骨的改造,真实地揭示了明代失意士子的生存状态,也勾勒出他们那自负自豪、愤激不平、自譬自解、无奈自慰的精神世界。《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实质是明代失意士子的一曲叙事性的慷慨悲歌。  相似文献   
23.
古月 《思维与智慧》2008,(11):22-23
18岁那年的夏天,蒂皮绝望地流浪在谢菲尔德市的街头,他在火车站冰凉的台阶下悲伤地流着眼泪。那天阳光正好,但他的内心却像一间没有窗子的暗房,找不到一缕明媚的光亮。此时此刻,他手里只剩下了最后的2英镑。他不知道过完今天,明天该用什么去填饱肚子。  相似文献   
24.
刘进 《学海》2001,(4):153-157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论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而上的文学观、小说观,以及其小说中形而上的幻想与虚构,形而上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意味,富有形而上特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5.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26.
失约之约     
平生极好藏书,爱书如命,凡遇到好书,想尽办法,也要买到。那是1980年,国庆期间,我们黄梅剧团在南京工人文化宫演出,演的是《莫愁女》《奇婚记》。那天中午,我到新街口新华书店去逛,收获颇丰,买到了《全唐五代词》《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等七八本新书,就在出门之际,突然有人拽了拽我的衣服,是个小女孩,十五六岁的模样,两条辫子,扎着蝴蝶结,斯文俊秀:叔叔,这书你买吗?边说边将书递过来——《契诃夫小说选》上、下集两本,书相当旧了,不到五成新,  相似文献   
27.
有意的等待,无意的错过。 那年我与家人去黄山度假,听说那里的云变幻无穷,神奇美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我甚是好奇,想不到云竞有如此大的魅力,便决定舍弃我最爱的懒觉,无论如何也要起个大早,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8.
棉手闷子     
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我接二连三买了几副款式新颖的手套,轮番试戴后觉得都不够暖和,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当年母亲手工精心缝制的棉手闷子。  相似文献   
29.
程亮 《宗教学研究》2008,11(1):167-168
道教"贵柔守雌"的伦理思想主张男女平等,这一点对贾平凹继<废都>后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也委婉地导致了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定位由误读回归到人格化塑造的道路.反映在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道教隐士和充满道教意蕴的意象对女主人翁的感情与人格发展的塑造性的影响.本论文就这种隐性的创作转交作一梳理,揭示道教"贵柔守雌"思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宋文 《学海》2008,134(2):186-189
扎迪·史密斯在其新作<论美>中继承和发展了福斯特的联结思想和英国讽刺小说传统,以喜剧的语言,围绕两个家庭纷争,诠释了爱与美的意义,同时讨论了种族身份、文化冲突等困扰当今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