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以平 《天风》1994,(4):11-11
福建省厦门基督教两会为办好教会,培养圣乐人才,提高唱诗班水平,特将鼓浪屿鸡山路5号两幢教产的楼房装修一新,作为开办圣乐培训班的场所。经过几个月的多疗筹备。  相似文献   
12.
在壮丽巍峨的日本镰仓圆觉寺开山堂内,至今还珍藏着一尊中国宋代高僧的木雕坐像,高110厘米,他的眼睛是用碧玉嵌成,显得目光炯炯,风貌如生,在坐椅的扶手上还刻着一只神态安祥的白色海鸥,它象征高僧来自邻邦,渡海到此。这位气宇非凡的高僧就是700余年前的中国宁波籍高僧祖元法师。  相似文献   
13.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都说张陵学道鹤鸣山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道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说起。 众多的道教经典和史书都公认,道教形成的社会基础有三:一是黄老道学;二是神仙方士的炼丹长命之说;三是民间世俗中的原始巫觋鬼道。黄老道学是指黄帝和春秋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把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作为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教旨教义,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 ,知道山西省有个绵山。绵山历史上出了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介子推 ,曾割下大腿的肉给流亡的晋公子重耳食之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后来回晋复国 ,论功行赏 ,诸臣邀功争禄 ,介子推耻与为伍 ,就背了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到绵山找不见他 ,听了狐偃、赵衰的主意 ,放火烧山 ,迫介子推出来。介子推不肯出山 ,母子合抱一棵柳树 ,被火烧死。百姓敬仰介子推高风义节 ,每到介子推被烧死那天 ,禁火三日 ,以寒食寄托哀思。于是清明前三日就叫寒食节。因此中国又多了一个节日———寒食节。绵山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就是一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党琪 《美与时代》2014,(9):18-18
信号山历史街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德国殖民者最早进行城市规划的边缘地段,本次主要研究范围,由大学路、江苏路和黄县路三个社区的部分历史街区组成。  相似文献   
16.
4月19日至22日,由济源市政协、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济源经济合作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十届全国政协民宗委主任钮茂生、副主任黄璜,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王平,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新闻     
《法音》2003,(1):49-51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22,(2):90-93
福寿宫,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北倚龙首山,南临辽水,是东北地区道教著名宫观。清朝时期,福寿宫开山祖师、龙门金山派大师王坐全道长云游至辽源,便选址于东辽河之滨,龙首山南麓,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设道教庙宇,起名应寿宫,后改名福寿宫,意为愿人民增福增寿、望家国福寿安康。福寿宫整体建设依照我国传统古建规范布局,依山傍水,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筑与环境交相辉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宋明儒学中 ,“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 :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 ,一是指境界上的“虚而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 ,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 ,但均未能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 ,而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 ,非称理而谈。因而 ,也就不能据此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在华活动的研究,学人一般把目光投向学术层面,研究的对象多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传教士。事实上,传教士作为一个群体来到中国,其最终目的是传播基督福音,他们不仅在中国的京城及重要城市建立了传教会,还把影响扩展到偏远的乡村,因而当中国政府用武力实行禁教的时候,乡村教会成为传教士和基督徒的避难所。明清全国乡村天主教的发展以鄂北的磨盘山最为典型,本文将此作为特殊的个案进行讨论,希望从中找出中国乡村天主教发展的若干特点。通过调查研究,作者发现,乡村天主教在清朝禁教期间并没有绝迹,而是一直延续到近代社会。因而,基督教来华历史的四个时期的划分对于天主教来说似乎不太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