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林玉解  吴新望 《天风》2015,(2):18-20
<正>经文:诗116:12-19当你的生活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活时,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将成为崇拜的行动。在旧约中,以色列人向神献上他们的牛、羊、鸽子;在新约中,《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参来13:15)。彼得说要"藉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参彼前2:5);保罗劝勉"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参罗12:1)。对于圣乐侍奉的人来说,怎样的侍奉才是更美的?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相似文献   
40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茫茫宇宙中凡夫俗子的我们,身上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时常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可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往往自尊心极强,却又缺乏理智。对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或犯的过错,有时候自己毫无困难便能改变心意,然而如若别人跑过来率直地告诉我们错了,或是指责我们  相似文献   
403.
由于佛教各宗各派对于“心”与“性”的理解各别,所持的理论立场也互不相同,因此对心性的阐述便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本文既对心”、“性”两个范畴的含义进行了诠释,又对佛教心性论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出了归纳。  相似文献   
404.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3):36-37
坐禅修定,需要聚精会神。为防止“开口神气散”,禁语是必要的。但是,不说话并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息虑凝心,将狂暴之心、扭曲之心、散乱之心,平息下来,定于一处。所谓: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的“调直定”,即是定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做到心静而又净,由此开发出无上智慧。 三个和尚的弟子,仅从形式上看待打坐,禁语、自然是要出笑话的。  相似文献   
40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悟道诗,禅味很浓。说的是人的本心、本性,一旦“鉴开”之后,便心接天地,胸容万物,“天光云影”任其徘徊。人的本心,也就是一个小宇宙,和万物同感,与天地同流。清如水似的“心”是流动的,所以才有源头活水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406.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07.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教化对人格塑造和社会安定的实践意义。与其心学旨趣相仿,象山更为强调的是教化的主体性。象山把教化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教化,认为教化的关键就在于“正人心”,恢复“本心”,社会教化不过是自我教化向外推衍的结果。尽管通过讲明与践履,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于道”,但它又有着民众社会教化和士君子自我教化的分野,正是在这讲明与践履、民与士、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的张力中,象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化理论与实践。象山坚信,人的普遍本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因此,同西方教化理论相比,象山先生的自我教化理论通过向内在自我回归以实现人的普遍性的提升,从而达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认同而非异化,这一睿见卓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08.
宗炳从“澄怀”“会心”“神思”三个层面,对绘画意象创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认为绘画意象乃是画家在感通天地的过程中生成的心中之象,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宗炳重视以虚静的心态来领悟对象之神,由物我两忘走向物我俱一,并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主体心灵与宇宙实相浑然一体,由此进入澄明的涅槃境界。宗炳以《画山水序》将佛学义理引入艺术领域,既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审美向路,同时也反映了六朝绘画理论的自觉发展,在中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9.
如果说宽恕是一种柔洁的品质,那么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具备这样的不仁慈,但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你的人,的确会给你带来一种身心的平和。如果你拒绝忘记那些微不足道的陈年旧事所引起的愤怒,你就不能体会到这种平静。此外,科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宽恕他人能让你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410.
庄子《大宗师》篇借孔子的口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篇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意思很清楚:人和鱼一样,要有一个合宜的生活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谓与环境融为一体,也就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与天地融为一体,但庄子这里没有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天地”,而这个说法不论按古代的语言或庄子的思想看,都是一种很顺当的说法,但庄子却未用此说,而特别要说“人相忘乎道术”,那末“道术”在这里又如何与鱼的“江湖”相对应,成为人的快乐生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