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46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禅与俳句     
一 佛典中记载: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有佛陀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乃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尊者.  相似文献   
382.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83.
《学海》2017,(3):160-166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384.
"道——生——美"是道教美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道教美学又形成了"道——心——美"的"心——道"论或心性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真善美"的仙格美以及"忠"、"孝"的伦理化色彩;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生命政治学;"琴以载道"的艺术哲学。以上六点共同组成了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道教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85.
《佛教文化》2018,(4):124-124
彻悟佛法究竟义理,打通现代修证之路!古往今来,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倍加推崇,甚至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粕书”的评语。其原因就在于《楞严经》是释迦牟尼讲解如何明心见性最清楚、最通透、最究竟彻底的经典。特别是第一、二卷,佛陀以缜密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方式,指示出了“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386.
《中国宗教》2020,(2):96-96,F000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全国人民投入防控抗击疫情之战。佛教界亦人人响应,寺寺配合,共表佛教之悲心慈念,同谱新时代佛教之风貌。在闭寺清修、诵经祈福之际,中国佛教协会以大悲心起抗疫情为主题,向佛教界征集书画篆刻等作品,以此凝神聚魂,激发广大信众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意志。本期艺苑特选取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87.
孟子“以意逆志”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考察其诗学背景 ,论列其理论基础 ,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较为深入地分析其理论内涵 ,充分地论证它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即“以意逆志”说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和深厚理论内涵的心理解释方法论。在当时 ,它具有可贵的创造性 ;对后世 ,它具有深远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388.
本文对郭店楚简的儒家文献进行了宗教性的诠释.文章认为,郭店儒简以"天道流行"灌注而下成为人的性命,而性情的修炼又是对天道的回归.天与人的上下摩荡、身与心的内外互证构成了一个人化的宇宙整体.儒家心性学的提升过程就是人在下学上达、天人谐和的自我转化中实现终极实在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由是而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儒家心性学的哲理解析与宗教体悟是相得益彰的一种理论机制,这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何以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89.
陈来 《哲学研究》2023,(1):41-53+125-126
见体论是熊十力哲学中具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见体”包含两义:一指认识宇宙论的实体,二指体认心的本体。第一种意义为人们所熟知,但第二种意义更为重要。宇宙论上的见体,强调在变动中证见实体,即用见体。体认心的本体则意味着反诸己心而达到一种无分别的意识状态,体证到此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见体的方法在于反心。见体之境是明觉自明自了、浑然一体、内外不分、能所不分,真理显现在当下眼前。要达至见体境地,必须有修行上的积累以逐渐破除虚妄知见而达到超理智的境地。当然见体只是儒家的工夫入手处而不是究竟,见体后还必须发起格物穷理的工夫。熊十力的见体论有别于外向的神秘体验,其意义可能不是认识论的,而在于坚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转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390.
自16世纪意大利画家巴尔巴里创作了最早的静物画《静物:鹧鸪与铁臂铠》开始,静物油画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绘画样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静物在绘画中被艺术家赋予了鲜活生命力”的特征,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艺术家继承和发扬。通过论述静物油画的历史和静物油画中物象与心像的关系,重点阐释在静物油画创作实践过程中对绘画对象、绘画技法及绘画理念的探索和思考,强调物象与心像观念在静物油画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