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8篇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特需医疗服务需方特征及意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特需医疗服务需方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挖掘特需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提示思路。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定性研究为主,并综合运用了统计资料及数据库资料的提取与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结果显示,特需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大,并且持续增长;特需医疗服务需方选择医院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设施、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医疗质量不高在特需医疗服务市场中反映较为普遍。特需医疗服务市场潜力巨大,特需医疗服务的发展应以目标人群的需求为导向,实施个性化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82.
韩连庆 《哲学研究》2012,(10):97-103,129
<正>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对现象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尔德(K.Held)认为,如今在哲学世界中许多地方都在讨论意向性的概念,例如语言分析和认知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的领域"。(黑尔德,第74页)但是,由于意向性作为一个哲  相似文献   
83.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84.
采用大学生创业意向量表、Cools-Van den Broeck认知风格指标问卷(CoSI),对山东省五所普通高校12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认知风格、性别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男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高于女大学生;创造性认知风格对创业意向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性别能够调节计划性认知风格与创业执行意向之间的关系.女大学生的计划性认知风格比男大学生的计划性认知风格更能正向预测创业执行意向.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西部边疆大学生的去留意向及影响因素,采用问卷法测量557名某民汉合校大学生的去留意向、风险知觉和地方认同。结果发现:民语言班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汉语言班学生;个体觉得当地风险越低、越值得放心,对当地的认同程度就会越高,继而更愿意选择留下来;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在民、汉语言班学生中是一致的。启示地方治理者需致力于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提升人们的地方认同,吸引更多的人进来并留下来,以促进边疆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6.
以往有研究指出在线评论的不一致性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存在正面影响。之所以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因为,以往研究没有深入分析评论内容,忽略了造成不一致性的根源所在。通过引入产品属性及消费者调节定向,力图解释以往两种看似冲突的结论。结果表明:评论不一致性会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风险和独特性感知进而影响其购买意向;垂直属性评论(水平属性)不一致性越高,越会激发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独特性感知),进而降低(提高)购买意向;并且消费者调节定向对产品属性的调节作用会进一步调节。  相似文献   
87.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88.
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广泛地用于预测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的权威理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已经被大量的学者进行了拓展。根据研究视角的差异性,现有的这些对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拓展的研究被归结为三类,理性行为理论自身的深化研究;理性行为理论适用性的拓展研究;理性行为理论模型的拓展研究。这三类研究首先被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然后在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理性行为理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被提出来,期望以此推动理性行为理论在国内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9.
E. Husserl’s reflections in Logical Investigations on “intentional feelings” and “non-intentional feelings” are significant in both his later ethical explorations and M. Scheler’s thought on ethics. Through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views of Husserl and Scheler, we find that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intentional feeling-acts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the non-formal ethics of values in Scheler’s phenomenology, but also at least the constitutive foundation of the ethics of Husserl’s first orientation. Translated by Yu Xin and Zhang Wei from Huazhong keji daxue xuebao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6): 14–20  相似文献   
90.
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611名企业员工的调查,探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组织支持感与换岗意向、换职意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仅对换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与换岗意向、换职意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对二者都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