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女性形象是社会文明图像中无法割裂的客观存在,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和表现客体。处于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对于女性形象特有的审美标准。作为人类审视对象的一半形象,女性形象以其纯粹而又复杂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之中,光从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而论,女性形象在其中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中西油画的发展中,女性形象始终贯穿其中,女性以其柔美的形象、曼妙的姿态吸引着众多画家进行描绘。女性形象是  相似文献   
52.
正惠州市美协主席黄延桐黄延桐.常青藤.非常谐音。他曾说.我的脑袋不老。岂止是脑袋不老.艺术家永远是年轻。那是.他就是这样舒展成一株常青藤在我的面前.让我佩服.让我画。到底哪一根线条能够表现他那七十多岁的皱纹?到底哪一根线条能够抵达他那蓄满能量的心灵)我一边挥洒着貌似潇洒的线条.脑子里晃动的却是黄延桐先生的画.他的油画.阳光是主色调.静美、纯朴.天然.画中的春华秋熟.朴实的屋舍.溪流.树木.都焕发着令人心醉的乡土气息。记得那年看他的大型画展"阳光下的曰子"就感叹过.他的画,他的人.他的生活.都是阳光下活泼泼鲜亮亮的风景!  相似文献   
53.
明末,西方绘画随着基督教的东传而大量涌入中国。史学家向达将利玛窦作为在中国传播西洋美术的第一人,至今,许多学者仍然依奉向氏之说。不过,晚明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基督宗教画像怕比利玛窦来到中国要早近30年。1554年,葡萄牙船长索萨与广东海道副使汪柏签订了贸易条约,该条约规定葡商可以进广州城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画家的视角,研究、分析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从中可以看到,画院开明的政策、有效的制度,尤其是兴办"画学"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思想,把北宋绘画推向我国绘画史上迈绝前代的巅峰。它对中国画民族风格的形成、"写实"技法的完善以及中国画"诗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宫廷画家为迎合帝王的旨趣而创作,也是限制绘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5.
吴冰,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高级讲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工笔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画作品《白玉兰》入选河南省教育系统暨全国特邀名家美术书法精品展,获三等奖(1999);《记忆》获河南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三等奖(1999);《出水芙蓉》获庆祝建党80周年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2001);《残荷》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银奖(2002);《素描人物》获河南省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师技能竞赛(素描)一等奖(2003);《天边的云》获河南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银奖(2004);《天边的云》获河南省首届中国工笔画艺术大展铜奖(2005);《作品》获河南省第四届妇女书画大展一等奖(2008);《妯娌们》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2008);《薰风》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9)。2010年扇画《闲情图系列》20幅参加"冰·莲·曼扇画精品展"。曾出版画集《线描藏族少女》。  相似文献   
56.
用包括六个离奇的生活事件与六个填充事件对儿童进行测试,三个年龄组的结果表明:画组的儿童与没有画组的儿童相比,更容易说离奇的生活事件发生过,三个年龄组各自的结果没有出现未画事件的显著差异,但在三个年龄组各自的平均数检验中,发现了没有画的离奇生活事件在实验组后测中增长了,画的访谈技术不仅能提高儿童对事件的正确回忆量,同时也可导致错误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7.
林泳海  翟惠敏 《心理科学》2006,29(2):319-322,311
皮亚杰(1985)认为儿童非要到11或12岁时才能掌握极限的概念。这个观点十分让人感兴趣,然而在众多文献中却很难发现相关研究。本研究运用实验法研究了5、6、7、9四组儿童的极限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在极限概念的发展存在两个快速期,即5~6岁和6~7岁;5岁儿童处于极限概念萌芽状态,6岁儿童有了部分极限概念,7岁儿童极限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不稳定;9岁儿童开始接近有了极限概念,但仍未到达完全理解。本研究结果支持了皮亚杰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58.
利用倒转图考察儿童认知发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倒转图设计的实验考察了3—6岁儿童视觉认知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3岁儿童对倒转后的图形重新认知有难度。4岁及以后的儿童对倒转图重新认知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对倒转图的认知不仅涉及视知觉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儿童关于二维图画表征的观念。我们推测,在3岁或更早儿童的观念中,二维图画与其所指物之间的关系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研究还对利用倒转图考察儿童知觉观点采择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倒转图可以成为研究儿童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9.
和乐且湛     
王芃 《天风》2016,(9):56-56
源源是个八岁的小女孩,昨天在她家做客,一见面,她就迎上来,有礼貌地打招呼,跟在妈妈身边,带我们参观各个房间。在她的小房间,墙面上都是她的作品。本来,儿童画的笔触和画风都差不多,大多似曾相识。但是,看了她的几幅小画之后,感觉有些不同,第一印象是,她的画有情节、有故事,即使是一个小动物,也会用喜悦的表情说话。  相似文献   
60.
辽代涿州一带"圆寂道场",于佛涅槃日,模拟佛陀涅槃及荼毗得舍利之场景,焚化画佛或纸佛而得舍利。它是在辽代舍利崇拜兴盛背景下,沿着舍利崇拜与佛像崇拜相结合的脉络,在舍利泛化趋势中,受密教重仪轨之逻辑的影响,而出现的舍利崇拜新形式。它借助有组织之佛社"螺钹邑"的推动,将一些辽代特盛的民俗,如螺钹乐、火葬、纸扎、烧饭、牲祭等,皆整合了进去,是佛教与民俗互动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