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21.
代价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代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代价是什么,其存在的合理性何在?怎么样的代价才是合理性的代价,才是符合人们价值取向的代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怎样才能形成合理的代价思维,如此等等。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这些迫切问题,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具有无可回避的责任。笔者拟从哲学的本体论追问、价值观审视和方法论提升三个维度对价值问题作些思考,旨在廓清人们一些模糊的观念,增强人们在实践中的能动性和自由感,更好地评审自己的行动。  相似文献   
222.
该文回顾了中国心理科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后 ,在 50— 6 0年代中国心理学家与国际交流甚少。 70年代末 ,中国实行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 ,中国心理科学发展很快 ,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心理科学在国际上已开始产生明显的影响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3.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224.
文章从宋代儒、释、道三教思想大融合的文化角度,分析了张载、苏轼的“实体”论思想,揭示了二者的“实体”论与佛老之学的内在联系,阐发了崇实之学与佛老贵虚明空之论的异同,为宋代理学家“出入佛老,返求六经”的思想历程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25.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对153名正式学习化学课之前的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化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普遍存在个人的前科学概念认识。其中相异构想尤为突出。在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分析了学生化学前概念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初中生化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26.
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对153名正式学习化学课之前的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化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普遍存在个人的前科学概念认识。其中相异构想尤为突出。在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分析了学生化学前概念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初中生化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27.
小学生学习策略训练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履祥  钱含芬 《心理科学》2000,23(1):103-104
1前言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规则和方法,它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具体运用。学习策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外显学习策略和内隐学习策略。前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使学习有效的行为即学习规则和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应用和总结考试等学习环节的学习规则、方法或技巧。后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以及制定计划、选择策略、监视调节学习过程的技能。即内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自我…  相似文献   
228.
胡运宏 《法音》2020,(1):20-25
佛教东传后,我国西行求法的高僧代不乏人,其中东晋时期的法显法师“创辟荒途”[1],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到达印度的僧人,而且是第一位从陆路去、海路回的僧人。本文就法显西行求法的起始时间、归国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南国律学道士”等问题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229.
现代美德伦理学对于道德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兴趣和重视。它对现代规则伦理学的批评以及由此获得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它对行为者心理状况的深入理解相关。然而,现代美德伦理学提出的心理知识必须接受现代心理科学的考察与评判。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追求经验性和实证性并最终对包括心理现象做出物理主义的还原和解释,是现代心理科学的抱负与诉求。但是,这种物理主义挑战错误地判断了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并不充分的因果联系。作为某种心理状态的美德品质,既不能也无须被还原为或等同于物理的脑神经活动。关于心灵问题的物理主义还原论立场,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230.
杨静 《中国宗教》2020,(2):50-51
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在宋代,通过佛教思想激活了儒家的心性思想和伦理体系,丰富、完善了其理论的思辨性和圆融性。朱熹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转换来完善其礼学思想更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一、由佛转儒,以礼排佛朱熹与佛教渊源甚深,其自幼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文献记载,朱熹由佛转入儒的契机应是遇李侗之后。于此,他虽转向儒家思想,但其佛教思想的熏陶却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其构建儒家思想的理学体系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对朱熹启发很大,其理学思想必然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