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李明 《学海》2014,(4):108-116
清人对古代石刻画像的态度经历了从"石顽工拙"到"画学之祖"的转变,以名家为中心的所谓"师资传授"的经典谱系受到极大冲击。以画风简略、刀刻趣味和风雨侵蚀痕迹为主要特征的无名氏石刻画像成为了新的经典。通过文献钩沉与风格分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与书法从"帖学"到"碑学"的转变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金农而非遗民画家,而市场则是社会机制方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末,西方绘画随着基督教的东传而大量涌入中国。史学家向达将利玛窦作为在中国传播西洋美术的第一人,至今,许多学者仍然依奉向氏之说。不过,晚明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基督宗教画像怕比利玛窦来到中国要早近30年。1554年,葡萄牙船长索萨与广东海道副使汪柏签订了贸易条约,该条约规定葡商可以进广州城  相似文献   
13.
AATOSMI从出土文物来看,从西汉末期开始,铜镜纹饰一扫春秋战国及汉初朴素简单的风格而趋于华丽与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题材广泛流行。西汉前期铸造的铜镜在纹饰上与战国镜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在样式及题材方面多继承战国,少有创新。至汉武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汉代铜镜开始兴起,东汉后期画像镜与神兽镜异军突起,其镜面纹饰大量采用神仙思想的题材。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内容与早期道教关系极为密切:一是西王母为代表的道教神仙,二是渴求长生不老的镜铭。汉代画像镜中大量西王母及其他神仙画像的出现正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反…  相似文献   
14.
谭笑 《哲学动态》2022,(11):109-116+129
大数据生成的个人画像,在大量社会事务中取代了自我知识而成为判断依据,对个人造成了认知伤害,从而形成认知不公。认知不公通常被认为在认知和伦理两方面都带来了伤害,但由于自我知识并不具有认识论优越性,大数据与之相比并不妨害求知过程,这对认知不公的认知维度标准构成了一个悖论。这一悖论在交易型不公层面上确实存在,而在结构型不公中被消解,即在后一层面个人画像不合理地构成了认知权威,系统性地提前将主体自身排除在外,对社会构成了结构型认知不公。  相似文献   
15.
渴望     
张振国 《天风》1995,(11):42-42
初识主曾渴望 有一幅主耶稣的画像 在门前点缀 几年后的今天,渴望又一次燃起 默想主耶稣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