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慕青 《天风》1996,(3):14-16
经文:申命记第31章 摩西是神所重用的仆人,是以色列民尊敬的领袖,圣经中曾对摩西给以高度评价,“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中34:10)。然而当以色列民即将进入迦南时,神却要摩西将领导以色列民的重任。  相似文献   
82.
“感谢上帝,终于找到和洛奇相配的骨髓了!”这是洛奇得白血病半年以来,第一次听到父母欣慰的口吻。  相似文献   
83.
在理学的话语体系中,“默识”不仅指默记住所学知识,而更具有体悟、认识的意思,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可以通过超越言语的方式来认识理和道,其指向的乃是形上本体,因此理学家很自然地将默识的概念运用于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诠释中。薛瑄重视默识的概念,是因为贯通性与天道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薛瑄对默识工夫的重视,可以看出他在工夫论上明显有注重内向体验的倾向。薛瑄对默识概念的使用仍然是继承程朱,他所说的默识并不单纯指默坐澄心、体验未发的工夫,而是兼具内外的默识心通。在薛瑄的工夫论中,默识与体认又是相通的概念,默识主要是心地工夫,体认则更注重身的维度。  相似文献   
84.
无脚的花朵     
在学校的食堂里,看到一个女孩,打好了饭,然后排队去领取免费的米粥。不长的队伍,她还没有移动到打饭的窗口,盘中的菜,便已经所剩无几。彼时,周围的人,正坐在餐桌前,边看着电视里的娱乐八卦,边跟对面的同学,评点明星们的服饰与妆容。  相似文献   
85.
换一种用法     
纽约的秋夜,寒风凄厉,冷雨斜飞。一个名叫约翰的中年人从剧院走出来,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平常他都是徒步回家的,可是在这个气温骤降的雨夜,他突然萌发了坐马车回家的念头。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庄子首篇《逍遥游》思想内容与逻辑结构的分析梳理,可知庄子以只有自我的解放为人生中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余者只能从属于这一终极使命发挥作用的思想关怀,以极其浪漫细腻的文笔,表达了道家的理想追求,成为决定整个庄学精神向往的基础与核心。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以六朝道经中的所有七言韵文为考察对象,在全面分析这些韵文体式及用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汉魏六朝七言诗体式及用韵时代特征对含有七言韵文的六朝道经的成书年代逐一进行考证,借鉴宗教学者从文献角度考证年代的结果,探讨了这批道经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88.
陈逸鲁 《天风》2000,(5):27-28
中国教会常以一堂崇拜代替了教会的其他活动,这种情况已日益显出其不足了,事实上,崇拜与讲道是代替不了所有的牧养工作的。做好牧养工作,势在必行! 今日教会(尤其城市教会)的牧养工作做得不够,也不能完全怪传道人牧师。  相似文献   
89.
凌海成 《法音》2002,(1):22-22
马土腊佛陀头像(封面)雕凿于公元二世纪古印度乌塔普拉德什邦的马土腊。高57公分,宽44公分,厚42公分。现藏于印度马土腊博物馆。该像用马土腊地区特有的斑纹赤砂岩雕凿。虽头像鼻部有缺损,但依然显示出早期马土腊佛像的典型特征:头部剃发,头顶有卷贝型肉髻。眉毛用隆起的线条表示,上下眼睑雕刻分明。下唇丰厚,口唇紧闭,略微上耸的双颊露出一丝微笑,表情祥和。青铜镀金兽脚香炉(封底)铸于中国唐代,青铜质,通高23.3公分,口径14.9公分,现藏于日本兵库县白鹤美术馆。这是供于佛前的香炉。在焚香用的圆型炉盘上,…  相似文献   
90.
“‘科学禅’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形式的方便法门,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思想、方法和成果,来让学者更加容易地进入禅修状态,体悟禅境。因为,在眼下科学昌明的大语境下,而科学又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和运用科学来辅助理解禅法,并在生活中开展修行,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