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使用Crack the Code任务考察单纯型与混合型数学困难小学儿童的执行水平,结果发现:单纯型数学困难儿童在对认知资源要求较高的任务上的执行水平显著低于数学优良,但在认知要求较低的任务上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混合型数学困难儿童执行水平最低,在两个难度水平执行任务上的表现均显著差于数学优良、单纯型数学困难儿童.小学儿童执行水平年级差异似乎主要表现在认知负荷较高的任务上,1年级学与3、5年级学的执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2.
连榕  罗丽芳 《心理科学》2003,26(6):1043-1046
采用量表法对学业成就中等的研究发现:与学业优良相比,学业成就中等的自我监控水平显著低下;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并无直接关系,但学习目标会通过自我监控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在学业成就中等中,高学习目标、低成绩目标者表现出更高的自我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83.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3,854(4):31-34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心之虚矣,纯白自”表现了对虚静的审美心境的重视,“乐饵非久”的文艺观也反映出道教尚恬淡的美学趣味、而从其神仙传记中体现出的道教-美观与善-美观的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宗教伦理美学的特点,同时也是十分值得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84.
“道教养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范畴论、养宇宙论、养过程论、养社会论、养身心论、养自然论、养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道相保:直指养究竟“”不仅指命,还包含有长、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以中日两国大学为对象,针对精制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学在精制化三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日本大学;中国大学的精制化活动表现出性别差异,其中女比男的精制化活动更为积极,但日本的大学却无此种性别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86.
左志宏  席居哲 《心理科学》2003,26(1):182-183
MagaretS.Mahler(1897-1985)是当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她把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和共精神病(symbiotic.psychosis)这两种发现引入到正常婴幼儿自我发展的理论中,从母婴关系这一微观角度提出了婴幼儿自我发展的分化/个体化理论.为我们得以窥视人类婴幼儿自我的产、最初但最重要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对于深入了解婴幼儿自我发展的规律、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如何协助婴幼儿自我健康发展、防止自我发展偏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 ;二是探索了“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之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8.
宋初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流布最广的佛教修持法门,而且渗入诸宗,变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律宗等宗派兼弘的教说。无论是倡导止观双修的,还是主张性相圆融的,或者儒释合流的,在谈到死后的归宿时,莫不以往西方极乐净土为心愿。由此而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净土文,如礼赞偈、忏愿仪、发愿文、自信录、往传、念佛疏、正念诀、安养赋、观经颂、净土咏、三昧诗,以及其他各种经注、论疏、序跋、记传、碑铭、诗词、偈颂、杂文等,体裁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从而构成了灿烂的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净土文化。  相似文献   
89.
王颂 《哲学动态》2023,(9):95-102
对“无穷过”的讨论广见于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哲学传统。在本体论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推导第一因;在具体概念和命题的讨论中,它常被用来作归谬论证。中、印哲学家如庄子、郭象、龙树、世亲等人都探讨过无穷过问题,脉络清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家如智俨、法藏等人将两大传统熔于一炉,提出“无尽缘起”说。近代哲学家章太炎基于其“齐物哲学”立场对此有所回应,提出了不同看法。无穷过问题在佛教中具有两重面向:在本体论上,因佛教无需建立第一因,故不存在无穷过问题;在具体概念辨析中,印度佛学运用“俱相待的闭环”的论证方法来解决它,而华严宗则以“无尽缘起说”对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0.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