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近年来子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年轻宫颈癌患者需要保留生育功能。随着新术式和腹腔镜的发展,子宫颈根治性切除术作为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其手术实施的适应证,结合医学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既达到了根治性的目的,又充分考虑到生育功能的保留。因此子宫颈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2.
中国古代生育心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育动机、生育目的、生育意愿和新生人口心理素质的遗传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古代生育心理思想.揭示出古代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生育动机、生育目的和相互对立的生育意愿;分析了它们对今天人口控制的影响;概括并评价了古代关于新生人口的心理素质遗传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43.
近几年我国已陷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心理阻抗以及毕生控制理论, 探索女性对于生育的年龄限制的知觉对于其生育意愿和计划生育数量的影响。研究1为问卷研究, 结果显示, 女性距离自己认为的理想生育年龄越接近时, 生育意愿越强烈。研究2和研究3为实验法研究, 分别启动未婚女性(研究2)和已婚女性(研究3)对于女性生育年龄的限制感。结果表明, 生育年龄的时间限制可以提升未婚女性对儿童的内隐态度和已婚女性的计划生育数量。研究2还发现, 这种提升效果对于前测生育意愿高的女性影响更大, 且将最佳生育年龄设定为26岁的提升效果优于设定为32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生育限制感可以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创设女性对适宜生育的年龄有限制感的环境, 将有助于提升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不建议以进一步放开人口生育指标(如全面放开生育数量的限制)作为提高生育率的手段, 这反而可能导致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进一步下滑。  相似文献   
44.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时代的来临,学界对民众生育意愿的研究日甚,且形成了以经济学的视角为主导的分析路径,然而,面对我国宗教快速发展的现实,鲜有关于宗教信仰之于生育意愿影响的探讨.国外学界此领域的成果颇丰,并提出教义影响假设、社会性质假设和少数群体假设等经典判断.本研究基于CGSS2010年数据,立足于国情与国内研究现状,提出宗教教义、信徒内化以及宗教处境的分析框架,探讨宗教信仰对18-45周岁间的民众之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教者的意愿生育数要高于非信教者;基督宗教信徒生育意愿要高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者;对于信徒来说,其宗教活动参与程度与意愿生育数呈正相关;宗教对个体的生育意愿有着独立的影响,但人口学、社会经济变量以及男孩偏好价值观等世俗因素亦影响其中.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外学界的教义影响假设与社会特征假设之争,也证明了在生育意愿影响因素探讨中,经济学视角之外宗教观念影响路径的可能.  相似文献   
45.
李建新 《学海》2008,29(1):5-12
当前,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对我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这不仅表现在对我国净增人口的"高估"上,也表现在对生育水平反弹的"夸大"上,还表现在对少部分人群"合理超生"的"小题大做"上.笔者指出,我们迫切需要依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口问题特别是数量问题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界定,需要对旧有认识范式基础上现行生育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6.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活动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在两种生产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可  相似文献   
47.
随着“以妇女为中心”生育健康概念的提出,女性的健康与他们在社会中享有权利的关系正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如何实现女性有生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她们所面临的与社会选择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有的社会伦理背景以及所遵循的价值原则。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伦理发展轨迹的差异,构建生育健康的伦理框架和强调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努力方向也应异于西方。  相似文献   
48.
影响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规模的几个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1):82-89
本文以1990、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后,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新增育龄妇女目标人群,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进行分析,对2000年以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和出生漏报进行估计,2015年全国15-49岁全面二孩政策新增目标人群在9000万以内,其中25-39岁育龄妇女新增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在5000万以内,40岁及以上二孩政策育龄妇女在4000万左右,占目标人群的比例在40%以上。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2020年每年比较有可能的新增出生人口在230万-430万左右,出生堆积期间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在1900万以内,5年累计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在1800万以内。出生人口堆积期间出生人口总量达到或超过2300万的可能性不大,即与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相比,全面二孩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不太可能达到或超过800万。  相似文献   
49.
年轻子宫内膜癌妇女的生育功能保护现已成为临床医生在临床处置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则必须面对可能存在的病灶残留、病情进展、肿瘤复发,甚至死亡的风险。如何权衡利弊,选择对患者最为有利的治疗方案,如何把握年轻子宫内膜癌妇女保留生育功能的决策点?需深入了解疾病知识、研究进展、患者病情及保守处置的适应证,综合分析判断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50.
《学海》2016,(1):67-75
本研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广义稳定人口模型,对我国2000-2010年普查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同时,利用户籍统计数据,对2008-2014年的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总体的结论是我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低于1.5,而近年来在1.6左右,且有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是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水平的高低。在目前的生育水平条件下,"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另外,从估计的生育水平和趋势看,"低生育率陷阱"的判断还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