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法音》2020,(3):18-18
本刊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负责人、顾问李家振居士于2020年1月18日在上海往生,享年84周岁。1月22日,李家振居士送别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圣辉法师、宗性法师,秘书长刘威参加了追悼会。刘威宣读了中国佛教协会唁电,唁电中提到,李家振先生是著名的佛教文化人士。  相似文献   
232.
礼斗科仪是道教最主要和常用的祈福消灾法事。据《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 :“北斗 ,司生司杀 ,养物济人之都会也 ,凡诸有情之人 ,即禀天地之气 ,阴阳之令 ,为男为女 ,可寿可夭 ,皆出其北斗之政命。”又据《搜神记》卷3:“南斗注生 ,北斗注死 ,凡人受胎 ,皆从南斗过北斗 ,所有祈求 ,皆向北斗。”说明了道教对北斗主宰人间生死祸福的信仰。为了祈求福寿 ,故道教徒常年皆向北斗星君礼拜。至于怎生礼拜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曰 :“世人欲免三灾九横之厄 ,即于静夜稽首北辰。”所以居家修持的信士 ,可于特定的日子在家中诵…  相似文献   
233.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234.
每年高考不少学生“金榜题名”,但也有部分考生“名落孙山”。不少落榜生懊、沮丧、自责、悔恨,其中对心理素质不好者还会导致自杀等不良后果。心理专家指出,高考落榜生一定要走出心理困境,面对现实,迎接未来。  相似文献   
235.
一、研究背景 在中小学的教育界掀起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改革的浪潮中,怎样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这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六年级开展了“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236.
刘静芳 《哲学动态》2023,(4):42-50+128-129
“中庸”观念是理解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关键。但要准确理解中庸,仅将其界定为“无过无不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中庸究竟无过无不及于什么。此前的无过无不及于“礼”、无过无不及于“度”、无过无不及于“三”等解释,都不能充分刻画中庸。从《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应是无过无不及于“性”。这里的“性”是“天命之谓性”的性,其首要含义是万物“共生”之生。无过无不及于“共生”之生的中庸,昭示着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指示着并行不悖的通达之道。借助中庸理想与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237.
唐以前嵩山道教的发展及其遗迹——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古称太室或天室,居五岳之中,自古即为华夏民族所奉祀的名山。《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传说作为古华夏族之一的炎帝族(神农氏、姜姓),在上古从西北进入黄河中游,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有一支奉伯益为始祖的部落,号称四岳,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后来西周时的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据说即四岳的后裔。《诗经·大雅·崧高》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诗中说他们都是嵩岳神的子孙,辅佐西周王室的大臣。又据《史记·周本纪》及《逸周书·作雒篇》  相似文献   
238.
对孟姜女故事的改编,如何既体现出孟姜女故事原来的精髓,又使这样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创新,从而焕发出新的面貌,是需要改编者深入思考的。这也是鉴别改编孟姜女故事成败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最新的一部孟姜女故事电视剧《九尾狐与仙鹤》为对象,来探讨孟姜女故事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9.
以中文版品格优势量表(Character Virtues Questionnaire,CVQ)的评价体系为理论依据,进行八周的"优势潜能训练课程"。结果发现:(1)该干预方案对提升中学生的积极情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表现有显著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2)从干预活动的持续效果来看,中职生的亲和力优势得分显著高于普高生,普高生的意志力优势得分显著高于中职生。基于优势取向的纵向干预训练,关注学生的优势和韧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240.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