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情绪智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同森 《心理科学》1998,21(4):379-380
1情绪智力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4岁左右的儿童。实验者先发给儿童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你们可以马上就吃,但我有事出去一会儿,谁等我回来再吃,我将再发给他一块糖。有的儿童马上把糖吃了;有的儿童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吃了;还有的儿童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等坚持到最后。实验者回来后,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又得到了一块糖。实验过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儿童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合…  相似文献   
22.
自伤行为是危害公众心理健康的重大隐患。综合自伤行为的新近研究成果,情绪脑区、控制脑区、疼痛脑区、奖赏脑区、阿片类系统和多巴胺系统以及特定基因的异常共同参与了自伤行为。将自伤行为与自杀、成瘾、进食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比较,发现自伤行为与其共病障碍存在部分相似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自伤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假设模型,并就自伤行为神经生理机制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及干预等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3.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人类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往研究倾向于分别考察情绪的外周反应模式和脑机制。近年来,随着情绪电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者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释情绪生理机制的整合模型。其中,以情绪环路模型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为典型代表。前者强调由外周到中枢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试图说明情绪经验形成的机制;后者则采取由中枢到外周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试图阐明情绪调控的机制。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借鉴这两个模型,并结合近期有关情绪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新成果,以便构建能够更为全面解释人类情绪的生理模型。  相似文献   
24.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5.
最近十年自我损耗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现象争议:自我损耗是否存在;(2)理论争鸣:哪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自我损耗;(3)应用拓展:探讨自我损耗如何影响日常行为和社会关系。未来这一领域的探讨可考虑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探索生理基础,重视应用研究。即获得自我损耗是否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同时采取更自然的方式研究生活中的自我损耗现象,开发缓解自我损耗不良影响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6.
该文首先介绍了Cloninger的人格生物社会模型的7个维度,综述了该模型在神经递质、基因遗传学、脑血流以及脑电方面等的经验性证据。还探讨了该模型与其他人格生理模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较详细比较了Cloninger的人格生物模型与Eysenck模型的差异。最后,对Cloninger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提出研究生理机制、环境和个体行为的交互影响作用,是今后人格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7.
王广新  李立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77-1286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是传统的行为疗法的一种转换形式, 也是经典的现实情境暴露疗法的替代性治疗形式。虚拟现实整合了即时计算机图形学、身体感觉传感、视觉成像技术, 给来访者提供近似真实的、可以沉浸(immersion)和交互作用的虚拟环境。研究者采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幽闭恐怖症、恐高症、飞行恐怖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等焦虑障碍, 并且关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的认知机制以及心理生理机制。实验研究表明,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治疗焦虑障碍时是有效的。被试经过治疗之后, 对情境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提升, 消极自我评价降低, 对创伤事件的容忍力提高, 重新获得对情境的控制感。与心率指标相比, 皮肤电是预测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效果更好的指标。虚拟现实暴露疗法还处于实验验证阶段, 并没有应用到实际临床中, 需要更加规范的实验设计验证该疗法的认知机制以及心理生理机制。虚拟现实暴露疗法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心理治疗, 会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8.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9.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