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戴晓妍  胡谊  张亚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9):2078-2087
人际同步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言语特点、行为表现、生理指标以及神经生理活动在时间上出现重合的现象, 得益于近10年内技术上的突破, 研究者开始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人际同步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试图从该视角揭示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的互动模式和同盟建立的内在机制。近期研究主要关注非言语同步、生理同步、人际脑同步与同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并针对它们各自对同盟的作用机制发展出了相应的理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同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人际同步性, 发展整合理论来回应同盟建立的内在机制, 并在临床应用上促进具有人际同步性的心理咨询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2.
随着心理学从哲学的剥离,哲学认识论的实证研究任务转到了心理学的层面上来,但是试图割裂人类心理研究的思辨过程方显实证主义者的祛魅。[1]心理学的哲学性使认知理论研究属于一个既现实存  相似文献   
163.
段海军  连灵 《心理科学》2012,35(3):740-744
近十年来,国内掀起了从自然科学途径进行意识和无意识对比研究的新热潮,尤其在实验范式的引进、修正、完善和模型建构方面,做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贡献。错误记忆、内隐时间及不注意视盲等新领域的触及代表了国内学者在意识研究内容上的丰富。“钢筋水泥”、“意识涌现”及“车站监视室”等模型的提出,代表了中国学者在意识研究理论方面的创新。当前国内意识研究与国外基本同步,但存在着“研究领域泛化,神经机制探讨有限,跨学科整合力度有待深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4.
传统哲学借助哲学家的“思想实验”对道德进行研究,新近兴起的实验伦理学采用“科学实验”范式来探索伦理问题,特别是致力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责任和道德价值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研究.作为一种用实证方式探索伦理问题的有益尝试,“科学实验”的应用能够拉近“应该”与“是”的距离,使科学与人文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65.
临床医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应该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但要更加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敢于纠错的精神;在基本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是创新思想产生的基础,要能够大道至简,抓住复杂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全面地了解科学发展史和发明史,积极谦虚地与他人交流;勤于动脑和善于思考,重视"再发明"训练和思想实验,克服跨专业创新的思想障碍;对临床医师的人生哲学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66.
马晓  张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71-1085
表象测量在训练领域广泛应用,也是训练成败的关键环节.表象测量方法可分为口头报告纸笔法、实验操作法,以及神经科学技术共三种方法.其中纸笔报告法以量表测量为主,包括Betts量表、视觉表象清晰度量表及其修订版和运动表象清晰度量表及其修订版;实验操作法以心理旋转为基本范式;神经科学技术主要以经颅磁刺激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为主,测量多种表象过程中不同脑区兴奋性.三者各有优劣,均有待提高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7.
对威胁敏感是人类在应对外部环境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存技能。威胁敏感性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取向:生理取向以敏感性强化理论为基础, 将行为抑制系统的敏感性界定为威胁敏感性, 量化为个体应对威胁时的生理、情绪和行为反应水平; 认知取向以信息加工的认知风格理论为基础, 将个体在对威胁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敏感性偏向定义为威胁警觉, 量化为威胁刺激呈现前后的预期水平和探测水平。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整合和界定威胁敏感性的概念内涵, 验证各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拓展不同种类威胁敏感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8.
预设路径模型(Fixed-links modeling)是在结构方程模型框架下发展出的用于分析心理学实验数据的统计模型。该类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和实验设计,通过预先设定模型中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因素载荷矩阵实现对显变量方差的拆分。因素载荷矩阵的设定主要基于实验水平与所表征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函数来表征不同实验水平之间的变化趋势。该模型在表征工作记忆、注意和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及揭示不同认知过程的具体联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9.
针对我国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本科教学现状,调查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所大学的164名"实验心理学"任课教师。结果发现:大部分高校将实验心理学课安排在了第二学年;教学课时在60以上;实际课时越高,其期望课时也越高;讲授《实验心理学》课的教师主要是讲师和副教授,教授较少;实验室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的高校占了一半以上,但实验室建设仍被认为是教学的主要困难来源;86.3%的教师会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实验操作;教师大都受科研压力之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主要来自实验设计;针对实验心理学任课教师的培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0.
【导语】从历史上来讲,17世纪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过渡时就曾经出现过“实验哲学”,它实际上属于近代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实验研究自然规律。而现在所说的“实验哲学”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基于经验数据的哲学探究,如通过经验调查探讨普通公众的直觉,以此检验哲学分析中的相关立场。实验哲学方法的引入,在语言、意识、自由意志与责任、直觉在认识上的可靠性等问题上重构或激发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论争。在传统的哲学研究中,实验哲学可用于概念分析厘清、为哲学辩论提供经验前提,也可用于对信念的拆穿论证或探讨偏见对信念与判断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进路,从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的经验证据到伦理学中的电车难题,实验哲学使得基于案例的哲学论证可以诉诸哲学家和常人的经验,但也因此使案例方法作为元哲学方法的地位受到了质疑。从元哲学来看,实验哲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皆与其自然主义的底色密切相关--哲学认识的主体从哲学家或抽象的主体转换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哲学认识也从哲学家坐在椅子上的思考转换成对不同主体自然发生的认识的经验考察。由此,实验哲学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从基于哲学理论的哲学变成了基于常人经验的哲学:其应用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文化中技能知识与命题知识无法完全区分,还能够为我们揭示哪些地方是直觉容易出错的“雷区”。无疑,实验哲学对认识实践过程的描述使哲学研究更为贴近真实的时空情境和历史脉络,使哲学分析的视野拓展到诸如“道德研究能否提升研究者的道德水平”“生命科学家的基因概念”等新问题。值得追问的是,实验哲学以及新近兴起的经验性哲学研究是否将会发展为哲学的主流进路,还是仅仅作为概念分析等传统的理论化哲学进路的某种替代或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