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42.
周宏伟 《天风》2017,(3):18-19
这是发生在本人身上一个真实的见证。2013年4月28日的晚上,生死攸关,惊心动魄,但上帝保护,化险为夷,让我见证生命奇迹! 一、难产出血,惊险万分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但在我的记忆里犹如昨日。2013年4月28日晚上11点多,我被妻子的惊叫吵醒。“宏伟,不好了,我出血了。”  相似文献   
43.
丰华 《思维与智慧》2007,(13):41-4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境”是一个有边缘的三维空间,是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境”表面上限制了你的活动,但也可以看成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节目。人生在世,有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则必然就会有忧喜哀乐生死离别。这也是一种“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4.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振兴佛教特别是四川佛教的禅门巨匠。他具有生死一如的生死观和参禅念佛无二的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46.
一、效学圣贤发大愿,向上仰望勿自轻我们修学佛法,树立成圣成贤的希求心是最关键的。如《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又称《灵峰宗论》)说:鸟必学飞也,而后毛羽成。舟必学操也,而后江河济。  相似文献   
47.
③释有禅无净土【论文】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  相似文献   
48.
一 我的导师,任继愈先生,休息了,永远地休息了。虽然,94岁高龄,不算短寿。且人之生死,也是常事。但事到临头,还是泰山其颓,梁柱其折,使人热泪难干。为事业计,先生辞世对于学术界的损失是永远难以弥补的。自我安慰,则这个结果未必不是好事。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先生还要以90余岁的高龄,忙他的工作。从我30余年前追随先生读研究生开始,  相似文献   
49.
王晓洁 《现代哲学》2016,(4):122-12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释道对于生死问题皆有论述。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肩负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生死问题成为动荡年代最需直面的问题。章太炎的生死观主要通过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观来诠释庄子的"庄周梦蝶"得以彰显,他将己意蕴于庄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经世理想与救国情怀。章太炎从佛教的生死轮回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入手来充分挖掘并诠释庄子的这一命题,较之以往注家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50.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