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15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马中柱 《现代哲学》2000,(1):102-103
高齐云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出版后,在广东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好评,荻广东省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将此书座谈会上的部分发言摘要刊登。  相似文献   
22.
"必要伤害"是在对不伤害原则理论缺陷的反思、挖掘和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有关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道德规范原则。它包括: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界不得不做出的损害;人类为了自然的完整和稳定不得不对自身的权利做出让步、节制而造成的损害。"必要伤害"原则的提出,既丰富和完善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体系,又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提供了有效的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23.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发展和理论创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宗教工作的根本方向和目的。  相似文献   
24.
陈燕 《现代哲学》2005,(1):44-44
2004年12月16日下午,第14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旷三平教授主讲,题目为:评价尺度的本体论研究。  相似文献   
25.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07,(4):99-102
人与自然关系是文学表现的重要母题。透过文学的发展,可以窥视出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推动下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本文意在通过中西文学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并在历史的视野中审视生态批判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6.
聆听自然 随道而动——简论道教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有一个有关生态的热议话题——全球气候变暖。9月22日各国领导人齐聚联合国总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计。  相似文献   
27.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其核心就是社会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在促进社会群体的认同中起着主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社会思潮多样性的背景下,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通过核心价值观认同,来促进社会认同.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公共政策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众文化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8.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使人类自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中国先秦道家思想中 ,老子以独特的视角思考“天人”关系 ,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意义的思想 ,是人们思考和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9.
知识运营与二次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科学与知识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知识运营的概念,人类二次创业的概念,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知识运营是人类第二次创业的核心  相似文献   
30.
马援 《哲学动态》2022,(12):28-35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