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通过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内容的分析,从民俗学视角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民众观进行了探讨,认为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借用和转化、对相邻民族谚语的采借以及自身的创造三种方式实现的;从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回族民众以父子关系为家庭本位,注重家庭成员平等关系,以健康、和谐为导向的家庭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2.
20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复兴思潮迭起,穆斯林比以往更加明确,伊斯兰教依然是他们解决精神、政治、经济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20世纪中后期,伊斯兰复兴的浪潮在经济思想领域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带动了伊斯兰经济思想的研究。其二,促成了伊斯兰金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3.
王从友 《天风》2012,(1):4-9
最近,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出了“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号召,这是继提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能为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号召。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政策空间和实践平台。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基督教两会本届第十次主席、会长会务(扩大)会议上,来自各地的教会领袖就此话题各抒己见,做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以下是部分会议谈话或书面发言的摘录。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宗教》2012,(10):46-47
通过几年的努力,大昭寺主要在促进尼木县卡如乡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目标。自1997年至今,西藏拉萨大昭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整合资源、集中帮扶"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尼木县卡如乡进行定点帮扶,深入基层摸实情,结合实际定措施,真情帮扶促和谐,全心全意为民生,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成效。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宗教》2012,(10):48-49
八仙宫不但为到西八仙宫"在行善路上"将济世利人的理念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每一次行动都如上善之水流淌到渴望帮助的人们的心田!多年来,八仙宫秉承济世利人的历史传统,团结教化并带领信众广泛开展救灾、助学、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将慈悲精神化作行善路上亲力亲为的点点真诚,为实践道教慈善付出了不懈努力。一、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为灾民送去心灵抚慰汶川地震后,一批伤病灾民被送到西安救治。其中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双腿重残截肢。通过了解得知,她的父母已在地震中丧生。她情绪极度悲观,几欲轻生。  相似文献   
106.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在批判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毁灭性破坏的同时,倡导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符合生态伦理观的生态世界.探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建构的生态伦理观,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文明,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可选择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上海社联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市伦理学会举办了"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学术年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和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朱贻庭和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中之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8.
由中国伦理学会和韩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20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于2012年4月23日至25日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召开,近百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 一、从理论视角看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现代社会的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指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消费主义.通过符号消费,消费主义强化了身份伦理,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政法大学赵庆杰指出,现代性社会以世界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同济大学邵龙宝指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价值困惑主要表现为知识观的分裂、荣辱观的倒错和成功观的迷惘.  相似文献   
109.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0.
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