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4篇
  9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21.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722.
大学生公民教育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思想基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方向.大学生公民教育要取得实效,一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路径,二要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高校公民教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   
723.
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保护环境 ,教育为本 ;环境教育 ,德育为先。环境道德教育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中 ,它培育着一种面向未来做出抉择的能力 ;在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它担负着培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 ,它处于树立公正观念的优先地位 ;在通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 ,它承担着启蒙、开发、引导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724.
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和谐社会不是完美的社会和无矛盾的社会,而是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又能正视并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公民围绕共同伦理目标的同心的社会伦理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正展示着中国社会转型和再起飞的历史进程。和谐社会要求所有公民具备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竞争性品质和合作性品质,而最关键的是公正品质。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公正的法律和公正的道德,培养公民的公正品德,造就公正的人。  相似文献   
725.
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生态文化(狭义)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726.
舒默 《中国哲学史》1995,(4):117-120
21世纪面临严重的生态失调和心态失调,有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世纪”。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包含着完善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丰富思想。面临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应当积极汲取这些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成果。在这方面,新加坡等国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相似文献   
727.
当今住宅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人们对住宅舒适度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住宅产业在取得相应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盲目追求住宅舒适度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用生态学的设计方法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宅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728.
陈忠 《现代哲学》2016,(6):17-22
我们正在进入城市社会,生态意识是城市与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但生态不等于自然,生态性不等于自然性。客-客关系、主-客关系、主-主关系、主体自身关系,是生态关系的基本内容。生态问题、生态意识具有深刻的城市性。伴随城市社会的推进、城市化所导致的综合失序,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的涉人关系、非涉人关系都是复杂性、互动性、多样性、变动性的统一,都具有生态性。城市是多重涉人关系、全面生态关系的感性节点,不合理、缺少伦理反思的城市化是导致诸多涉人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转换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生活的伦理化,对解决包括自然环境等问题在内的所有生态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9.
魏小强 《学海》2011,(5):53-57
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的要求相适应,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有关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为起点,在比较分析既有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解决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问题时,坚持建构和习得相结合的路径,是合乎我国社会实际和农民需求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30.
作为美国本土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的“经验的自然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生态精神和深厚的生态意蕴,这在其哲学基础经验存在论、经验方法和审美本体论、审美主体论、审美功功能论等诸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美学无论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还是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