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9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化遗产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现存化的记忆,应该格外珍惜,倍加保护。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化遗产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和破坏.濒临灭绝,“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由于其形态的特殊性。对它的抢救和保护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942.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齐地先民东夷人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如崇拜观念、敬畏意识、仁爱精神、生命理念等,这些观念对东夷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齐地先民东夷人的生命观念、齐地先民东夷人的生命观念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对当今的启迪意义方面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943.
<正> 佛教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慈悲思想,如佛教的"缘起理论,,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告诉我们有情正报的身心不能离开依报世界。 "慈悲"教义告诫人们要保护动物和植物,当然更要怜悯与自己同类的人。我们从慈善观念的历史渊源出发,来探讨佛教的慈悲理论及及其,是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台湾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受到历史演变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反映了台湾民俗、文化、政治等社会生态;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台湾人民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奋斗历史。  相似文献   
945.
《中国宗教》2023,(7):F0002-F0002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相似文献   
946.
在锦官之城——成都以南新津县境内有一座名为老君山的道教仙山。老君山古称天社山、稠山。据传,自古以来老君山是祭天的神圣空间,但它的主要法  相似文献   
947.
根植于中华沃土的道教,承传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其教义思想中,蕴涵着人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生命组织的深刻理解,对宇宙天地、山川大地的无限崇拜,对所有生命物体的至诚热爱,对人类作用地位的冷静思考,对万物共生共荣的神圣憧憬。从历代哲人深邃的天人之辨,到众多仙真洒脱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948.
文章在深入分析生态文化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生态文化视角,为构建河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提出进一步加快推进河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包括: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持续加强物质投入;与时俱进,健全文化产业制度;充分借助新技术,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可持续性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94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陕西省榆林市积极探索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路径,全面调查研判,找准工作结合点,创新提出"宗教+生态"的工作理念,并列入年度工作改革创新指标任务计划,积极推进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950.
《学海》2015,(6):88-93
本文以虫草及松茸采集管理为例,讨论了甘孜藏区东部两个行政村资源边界与社会边界的流动性。绒村原有大村落分割为不同行政村之后,带来行政村之间资源边界的清晰化,以及利益的分化竞争。但是历史形成的共同体情感及社区现实需要促使不同行政村重新走向实质上的融合,表现为将资源权利分解为多重层次,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实践。大村落观念的维持,自然资源的重新汇聚,端赖对社区宗教体系的有效运作,以及社区精英的能动发挥。龙村无法排除外来搭便车者,表面上降低了社区直接经济收益,实际上其缘由是对历史进程和空间关系的确认,其后果是持续促进了社区之间的互惠传统。两个案例反映了在当代公共资源市场化潮流之下,产权及行政区划变革并不能消除公共自然资源的道德经济属性,少数民族社区通过对非正式制度的创造性运用,重新塑造了资源管理的可借鉴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