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252.
学前和小学低段不同识字量儿童的认知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3名学前儿童和291名一到三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不同年级、不同识字量儿童在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视觉技能和正字法意识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 不同年级、不同识字量儿童分别在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的不同层面存在差异, 学前主要表现在音节删除和语素建构任务中, 小学阶段表现在韵母识别、音位删除以及语素判断和语素产生方面;快速命名能力是区分各阶段儿童汉字识别能力的有效指标, 学前儿童的视觉能力与识字量密切相关, 而小学儿童的正字法意识与识字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3.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254.
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55.
马皑  宋业臻 《心理科学》2019,(2):506-511
摘 要 当代心理学由于“本体与方法”的割裂形成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双峰对峙的局面,科学心理学受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而难以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以人文心理学为研究传统的心理传记学,通过对悬疑性问题的逐层解读,直面人类心理动力系统,从而能够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对当前心理传记研究的资料筛选、研究模式、理论运用改进,以期研究者能够更好地通过史料分析进入传主生命事件的历史现场,对传主生命历程进行恰当的理论解释,从而进一步激发中国本土心理传记学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56.
数字原住民的相关论述为解释数字技术对个体的影响提供了切入点,数字原住民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数字技术互动的经历,不仅会使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质,也会对他们的认知和生理结构产生广泛的影响。生态科技亚系统理论和数字原住民假说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为这些论述提供了理论支持,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领域的研究则对其内容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57.
主客体互倚性模型(APIM)以成对数据作为分析单元,是成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基于APIM中的主体效应与客体效应,Kenny等人论述了APIM的四种成对模式: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对偶模式与对比模式。通过定义客体效应与主体效应的比值为k,Kenny等人提出了定量指标,以分析主客体互倚性的成对模式。成对模式分析有助于简化数据结果、检验理论模型、解析群体互动过程。虽然k值的检验程序较为复杂,但APIM成对模式及k值的提出,对于成对数据分析,特别是家庭研究与组织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8.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实现务须伦理支持。在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面临深刻变革的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新课题。儒家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智慧,对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符合民众利益的经济伦理,塑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使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真正有机融合,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9.
鹿博 《孔子研究》2024,(1):98-107+159
“默识”在汉唐期间的《论语》诠释中本属一般性的知识论议题。至宋明,伴随心性哲学的发展,得力于理学对“心”之认知力的开拓、心学对认知隐默面向的极力发挥,乃至佛学之禅修理念的影响,“默识”逐步转变为冥契本体之认知方式与主体涵养之实践要求。“默识”的工夫论演化呈现了儒家心性修养路径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的微妙转换,同时凸显了儒家心性哲学乃是朝向两个层面的确定性寻求,即确定得者为真(朝向本体)与确定真得(朝向主体)。对“默识”的工夫化进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为儒家心性哲学工夫论的探讨提供一历史与逻辑的线索。  相似文献   
260.
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农药和转基因作物的大量应用,农业生产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