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孔子的观念重塑下,殷周以降盛行的"德"思想已从统治者用以自我解释的政治工具转变为儒者群体对公共秩序的伦理规设。透过观念新意义的发掘,可探寻到其间蕴含的言论立场的改变与价值诉求的变化。孔子言论中的"德"主要表现出三种向度的诉求,分别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德政规劝、面向普通民众的德教期待以及儒者群体的德性自觉,而这三种向度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并体现了"道德第三方"对天下秩序的普遍关切。思想言论的第三方立场及其引发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是我们探讨孔子学说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2.
常新 《中国哲学史》2015,(2):96-102
"心体"系宋明理学一重要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它直接肯定道德主体与道德法则之同一性。在李二曲哲学中,对"心体"问题的辨析是其建立道德形而上和道德主体论的拱心石,也是二曲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切入点。其"心体"之意大致指心的本然性质、面貌、状态;心之"体"即性之理。二曲"心体"论即像朱子那样重视其认知之义涵,强调心体之"虚明",又继承王阳明重视"心体"作为道德本体之传统,强调心体之"至善"。李二曲"心体"论体系所涉及概念较多,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蕴含着主体意识、道德本体、修养工夫等内容。其"心体"论逻辑终点为"人心",它有可善、可恶之可能性,当人心与世运发生冲突之时,李二曲主张"明心"与"体理",使"心体"能明善复初,葆有其性。  相似文献   
73.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4.
社会建构论团体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团体内不良的关系模式,建构新的意义。治疗的焦点是"意义",治疗师关注成员内心主观的意义建构,借助于话语的作用建构与重构"意义",其角色是参与者。治疗重视"关系"对意义的建构性和治疗作用,"关系"是治疗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子,"关系"的改变预示着意义的改变。  相似文献   
75.
理论上,人们对不同个体行为是否违背道德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提出,人们对社会距离线索的知觉会影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社会距离直接启动和社会距离线索启动的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较近的社会距离启动及社会距离线索都能促使个体采取更温和的道德判断,功利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而较远的社会距离启动促使个体采用更加严格的道德判断,表现出道义论倾向。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仁"的字形演变说明了仁德的内涵在先秦就已经发生了流变。深入探究仁德的内涵,需要从儒家思想继续向前追溯。老子的仁德观是将"仁"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论述的。仁德是完整德性朴散为"下德"之后的最初主导德性,承接了道德的终极关怀。就"仁德"的品德内涵而言,尊道贵德是"慈爱"生发的保证,慈爱与对善的追求是一致的;需要重视自然规律支配下的差异性和本然性,从而表现为包容;仁德具有柔和的特性,是柔弱而非强势的。对"绝仁弃义"的解读,应重视老子仁义观所具有的超越论特点,也要看到这种超越是需要前提和条件的。  相似文献   
77.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78.
道德必须以诚信为基础: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道德及其总体性原则是否具有坚定信念,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社会成员能否共同遵守具体性道德规范的相互信任.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深刻变迁对诚信的两个方面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道德问题.当前的道德问题表现在两个相互强化的方面,即总体性道德原则的缺失与沦丧,以及具体性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错位与混乱.道德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在于诚信建设,而诚信建设又必须以正确揭示当前的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为前提.  相似文献   
79.
本报告挑战了下述陈词滥调——在结果论和义务论之间可以作出真正有效的理论选择,同时它论证了道义论比结果论的基本洞见更加深刻.以费希特的伦理学理论为例,证明它与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一致性,本报告认为,所有行为都因其自身之故才是值得选择的,对结果的评价必须取决于由值得选择的行为所设置的目的.因此,在按照正确行为而选择的行为与按照最佳结果而选择的行为之间,最终不应该有什么分歧.在某些情况下,一种方法比另一种方法可能有启发性的优势,但每种方法也都可能会犯视角错误.结果论应被丢在后面,但不是彻底丢掉,而是像火车车尾的守车,只要被正确的道义论引擎牵引着,它就适得其所.  相似文献   
80.
生存加工比控制条件有更好的记忆表现,产生稳定的记忆优势,这就是记忆生存优势.已有研究多采用行为学实验验证了此现象的存在,但没有确定该优势发生在记忆的何种阶段.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和“间接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比较被试在生存情境、迁徙情境和愉悦判断中对词汇编码和提取过程的记忆加工,结果发现:在500-700ms时间段,生存情境的相继记忆效应显著大于迁徙情境和愉悦判断:在400-600ms时间段,生存情境的新旧效应显著大于迁徙情境和愉悦判断.表明生存加工具有编码和提取双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