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生命的凯歌     
王国柱 《天风》2011,(12):13-14
经文:路7:11-17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5-58)  相似文献   
162.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3.
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通常用目的和含义来定义生命意义,或者把它定义为多维度的结构。认知、动机和情感是被提及最多的生命意义的组成维度。动机和认知维度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可,而情感维度存在较大争议。生命意义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影响许多与幸福有关的变量。目前的研究对生命意义的动机维度(生命意义寻求)及如何获得和提高生命意义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可针对这两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64.
同心的力量     
马婷婷 《天风》2009,(4):53-53
从前,有两个人在荒凉的旷野行走,他们一点食物都没有了。这时候,有一个好心人送给他们两样东西:一篓鱼和一根鱼竿。  相似文献   
165.
郝新华 《天风》2009,(10):56-56
“仆人树”结出的果子也很多:有坦荡,因为我们若是个好仆人,主必准我们安然入睡;有谦卑,既然一生靠主的恩典,我们并没有什么可以夸口;有和睦,因为在圣明的大君王面前,仆人与仆人之间的争斗难道能免于惩罚吗?有长进,因为主会督促我们每日更新;有盼望,因为在永生的国度,主要派我们管理他所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6.
胡荣明 《孔子研究》2019,(5):151-158
为解释死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应对死亡所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朱熹从理气宇宙论与道德生命观出发,按照"常理"与"非常理"的死亡分类模式,一方面将"人死为鬼""人死气散"视为"生死之常理",并通过祖先与子孙间的祭祀感格弥缝因死亡所造成的人伦秩序的断裂;另一方面,又将强死为厉解释为气未散尽的非常理状态,并通过终归于散与道德生命的修养等途径予以安顿。朱熹建构了一套理学化的死亡知识体系,具有周全性与涵容性的特点,其中蕴含的儒家人文主义气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7.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相似文献   
168.
王艳秀 《世界哲学》2017,(5):122-129
霍布斯通过自然平等和理性欲望的预设实现了古典政治哲学向现代政治哲学的转变,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将欲望问题转化为利益问题。卢梭通过区分作为人类原初状态的自然状态以及作为人之为人的法理地位的自然状态、自然人的可完善性与公民理性,自我保存的自然欲望与理性的欲望,自然人的自然自由、公民的契约自由、道德自由,自然人的自然平等与权利平等,以自然与历史对勘的方式将霍布斯的理论极端化,揭示了霍布斯理论必然导向的逻辑困境,进而通过认知性的思路而非规范性的思路、以构成性张力而非辩证的线性历史的设计描绘了一幅关于理想政制的完整连贯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69.
李抗 《心理学探新》2017,(4):296-300
梁漱溟的心理学是一种"生命范式"取向的心理学,该范式关注人类生命的主体自觉、生活行动和终极意义,区别于科学心理学的"实证范式"取向。梁漱溟的心理学是一种中国式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具有"人心-生活-生命"三位一体的构成内涵。生命心理学范式弥补了科学心理学范式的不足,发展出了一种"有生命的心理学",这对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心理危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0.
该著旨在通过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在进行伦理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涉及食品安全伦理体系的四维架构,即经济领域中的企业伦理、政治领域中的行政伦理、生活领域中的消费伦理,以及文化领域中的传播伦理。该著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及其伦理的基本内涵、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伦理反思、构建食品安全伦理的主要路径。该著的创新点在于,充分解析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伦理成因,探讨维护食品安全的伦理途径和对策;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生命伦理学意蕴,探求食品安全伦理的人权表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现实问题进行伦理批判和反思,揭示在当代社会的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的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