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32.
林超群 《天风》2009,(11):60-60
《诗篇》中文版注释书、灵修书在国内教会出版不多,由岳清华博士编著的《诗篇导读》一书,目前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在细读之后愿意隆重推介这本充满生命气息的如诗之作。  相似文献   
33.
廖润华 《天风》2009,(4):59-59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这里的经文特别提到“道路”、“真理”和“生命”,这是基督徒灵陛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34.
单渭祥 《天风》2009,(2):18-20
人被造本有神之形象,应活出其价值,基督来到世上就是要更新人的生命,重新激活人里面神圣的生命意识,使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趋于和谐!因此,圣经所倡导的人文意识对构建社会和谐无疑是一种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5.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6.
张荣伟  Pual.  T.  P.  Wong  李丹 《心理科学》2020,(5):1154-1161
对1087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以及自我概念在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之间存在同时性和继时性正相关;(2)在时间点1和时间点2,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均两两相互预测;(3)人际关系和自我影响均影响生命意义,以及在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中,自我概念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际关系通过自我概念进而影响生命意义体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自我概念来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即带着一颗自我肯定之心,积极参与到社会互动中去。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旨在探讨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1对我国10省15所高校2375名学生的拥有生命意义、亲社会行为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对四川某高校878名学生的拥有生命意义和亲社会行为进行间隔三个月和六个月的三次追踪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生命意义能稳定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拥有生命意义,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够稳定;拥有生命意义对利他的、情绪的、匿名的、依从的、紧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只有利他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预测拥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38.
关系从句是人类语言领域句法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式,汉语3~5岁儿童是否具有加工关系从句的认知能力,以及该能力是否受句法结构和语义因素的影响,成为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12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以汉语主、宾关系从句为研究材料,通过操纵从句中核心名词的生命性格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1)汉语领域内,3~4岁儿童基本上具备了理解句式较为简单的关系从句的能力;(2)5~6岁左右的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利用语义因素辅助关系从句加工的能力。总之,汉语学龄前儿童具备了加工关系从句的认知能力,且高年级儿童可以利用语义因素辅助从句加工。  相似文献   
39.
感谢你     
王蕾 《天风》2006,(4X):5-5
  相似文献   
40.
高凌霞 《现代哲学》2005,(4):113-122,128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