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海德格尔依据自己的存在之思,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存在历史定位,断言马克思达到了遗忘存在的虚无主义极致。这一定位的核心在于他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以及劳动或生产概念的独到分析。海氏的分析既不无启示,又令人费解。他一方面敞开了马克思"人的自身生产"观念同近代"我思"原则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却把马克思的劳动或生产概念径直指认为"反思"或思想。存在之思在承认马克思颠倒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同时,对劳动或生产的物质性似有一笔抹杀之嫌。  相似文献   
3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荣辱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更行 《现代哲学》2000,(4):109-114
古语云: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管子也曾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立身行世,荣辱大分,“荣”和“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之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所以,对荣辱的追求是道德理想的表现之一;求荣避辱,便是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然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传统的荣辱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荣辱追求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知觉到对方牺牲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对168对情侣采用亲密关系满意度、牺牲动机和知觉到对方的牺牲动机量表来测量,并运用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行动者效应:知觉到对方的牺牲趋近动机是牺牲趋近动机和关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对象效应:只发现女性的牺牲趋近动机通过正向影响男性知觉到的牺牲趋近动机从而正向影响男性的关系满意度。结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恋人双方做出牺牲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于双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5.
马上礼 《天风》2017,(8):15-16
我的幸福是从遣天地的耶和华而来……四十多年前,我出生在偏避的浙南山区农村一户农民家里,家里虽然穷了一点,但是,我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再加上父母,一家七口非常幸福。然而,我十八九岁时,父母突然生病去世,还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不久后,三个哥哥又被恶劣自然灾害夺去了生命。  相似文献   
36.
起初的爱心     
刘美纯 《天风》2017,(2):28-29
《启示录》2章至3章是主基督吩咐约翰写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信(参启1:4、11)。关于这七封书信的写作对象是谁,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最可能的是七封信确实是写给七个教会的,因为其中的信息针对的就是那七个城市的教会当时的问题。同时,七封信是作为《启示录》的一部分,在各教会间传阅,  相似文献   
37.
关于两项样例学习心理实验研究报告的分析与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光华 《心理学报》2004,36(2):240-246
对两项关于样例学习心理实验研究的报告进行了逻辑分析,指出了Ross的研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莫雷等的 “表面概貌对原理运用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的逻辑欠缺,进而给出了莫雷等的结论“样例与作业问题表面概貌的相似性,不仅会影响原理的通达,而且也会影响原理的运用” 尚不足信的断言,所以只能继续维持Ross的“表面概貌是否相似不影响原理的运用”的结论。最后明确了莫雷等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正确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8.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由于文化心理学刚刚兴起,概念尚未十分清晰,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不同学者看法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基本上都认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意义;心理与文化相互建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流心理学不同,主要采用客位研究策略。综合各家之言和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具有边缘或交叉性质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39.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40.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道德现象的科学,也是研究伦理关系及其调整的学问。前者是目前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后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伦理关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主要存在于"善"的领域,以伦理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实质和核心内容,以非强制性的道德调整为主要调整手段。从伦理学的历史和现实看,伦理关系都是伦理学的重要对象,不仅在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具有基础性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完成伦理学使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