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4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689篇
  473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社会认知主要围绕"理论理论"与"模仿理论"两个经典模型来解释人际间的理解。这一主流框架既包含重要的洞见,也隐含着成问题的理论预设。同感现象学及其当代的代表"直接感知理论"对上述框架提出挑战,认为他人认知的起点不是认知者的理论推理或者心智模仿,应该回溯到认知者初始的感知经验,认为感知是通达关于他人心智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相似文献   
232.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3.
围绕混沌理论与妊娠及分娩之间的联系,结合实践,提出可行的优化孕产妇管理工作的建议。强调医务人员应应用线上及线下多种方式,于孕前、孕期、产时、产后各阶段,针对孕产妇身心各方面,对其实施系统化的管理;应重点把握与孕妇首次接触的时机,建立信任关系以保证其良好的遵医行为;管理过程中应尊重孕产妇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应重视其支持系统的建立,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应为孕产妇提供切实的支持。旨在为孕产期保健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孕产妇服务。  相似文献   
234.
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推进临床学科间的整合,实现医院与基层医疗的结合,大力发展临床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是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35.
《学海》2019,(3):19-26
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不仅有赖于逻辑自明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经验研究"(theory-oriented empirical research),有时候也来自针对特定社会干预方案及其后效的实证评估。本文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政策"的广义界定,认为在一般性社会干预的视野下,任何一个企图提升人类,或其内部特定人口组群(population segments)之总体福利的公共知识行动(public knowledge action),都具有社会性,因此都是社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引入作者亲身经历和关注的三个政策案例并见证了社会行动者对特定政策的适应性回应之后,论文提出了迈向"证据为基础的社会政策研究"这样一个倡议,将其看作当代社会知识生产的一个主要来源,并强调指出,对社会政策证据生产之时序性的完整把握在这一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文章还将该生产时序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细致说明:(1)对嵌入性政策场域(embedded policy field)的定性把控;(2)操作化、多点测量和评估证据的系统采集;(3)作为包容性解释的理论叙事(theoretical narrative[s] as accommodating explanation)的生产和提炼。  相似文献   
23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明确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宗教工作整体中的关键地位,又为意识形态工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抑制有神论蔓延和作为大原则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保证地位,从而校正了宗教工作仅仅等于或仅仅围绕统战工作的习惯认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及时而准确地反映了进入新时代前后宗教国情世情的错综嬗变,从而将改革开放以后长期形成的宗教理论和政策体系置于一个仍在不断拓展、不断完善的开放系统之中,而不是视为凝滞僵化的教条或不可逾越的雷池。同时,以其对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前所未有的强大操作力,充分显示出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革命性、实践性价值,展现了党对宗教工作全面加强领导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237.
《世界宗教文化》2021,(1):20-24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要求下,当前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心应由"宗教观"转向"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相符合,其学科属性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的总原则要坚持以"实践"为根据,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研究对象、体系根据、内容结构以及研究方法之中,从而达到学科"属性——总原则——具体原则"的内在统一。事先讨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属性和建构原则,有利于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达成普遍的理论共识、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38.
239.
刘同舫 《哲学研究》2021,(12):25-34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需要以恰当的方式面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实践在整体上具有统一性,但其自身也内蕴"理论阐释"与"实践行动"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实践"关系的本体论中呈现出来。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张力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采取两种看似矛盾却符合其理论特质的方式面向实践:通过拉近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以"回归实践、切中实践"的方式,对研究中日益脱离实践的纯粹理论旨趣和"停留于文本"的抽象逻辑演绎取向加以纠偏与拨正,进而确立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意识;通过"拉开"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以"立足实践、跳出实践"的方式,对理论研究沦为实践附庸的现象加以反思,以理论作为"解释世界"的依据和"改变世界"的导向,进而推动实践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践是基于科学有效的方式不断推进、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40.

基于对10名疫情期间曾支援前线的医护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并结合对网络平台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旨在透过新家庭主义视角,致力于探讨医护人员在面对家庭与国家二者关系时的矛盾与张力,呈现其支援实践中形成家国平衡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从而探究其做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支援实践的行为机制和合理性基础。研究认为,医护人员支援实践的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在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下的结果。这一权衡过程主要体现为国家在场的驱动与感召、家庭弥散渗透下的调适和个人个体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