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一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一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理一分殊,不论从一气还是一理出发,全天下只有一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相似文献   
92.
张捷 《中国哲学史》2012,(1):98-105
山鹿素行是日本江戸时代初期的儒学者,兵法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开祖。早年即接触朱子学,青年时代潜心研究,并节选、抄录、出版朱子著作,中年开始怀疑并著书批判朱子学,主张古学。因此罹笔祸而被幕府流放。流放期间重新审视日本历史,认为本国文化优于他国,尚武的传统万世一系,主张日本中朝主义。本文的焦点将集中于山鹿素行与朱子学的渊源及其朱子批判始末,浅析其批判理由,并探寻山鹿学与朱子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3.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94.
蒋国保先生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下儒学复兴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皆不足取,"世俗化"应是其所应遵循的路向。同样是基于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考察,我们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其一,鉴于儒学三次复兴游走于世俗与神圣、现实与理想、形下与形上"两极"之偏执,我们提出儒学重建要回归孔子之"道",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其普遍规约(理一);其二,当代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以及儒家传统本身的多层面、多维度决定了儒学的当代重建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分殊),否定多元开展径直以儒学走世俗化道路是一种危险的尝试。  相似文献   
95.
宋代文化呈现出精细化、内倾化的特征,社会风尚成为反应该特征的领域之一,而研理风尚是其集中体现。在艺术领域,皇帝与群臣构成的艺术圈子集中代表了政治高层的写实性。在士大夫群体当中,朱熹等人的哲学探索典型体现了精英人士的理论性。在科技工艺领域,活版的发明创造发出了社会下层的务实性。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下,研理风尚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成绩。与此同时,受当时思维水平的局限,时人不能有效区分社会人际之理和自然物质之理,研理风尚故而不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相似文献   
96.
一、立足课堂,联系文本 定向:每一册的教材开始学习之前,给孩子一个生字学习的明确要求和目标,使得孩子对一个学期的生字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把整册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生字进行归类和整理,把偏旁,结构,部件相似的生字进行归类和组合,使得孩子目标清晰。  相似文献   
97.
王阳明与陆象山的学术承继关系曲折复杂,"龙场悟道"是阳明经过长期的思索和历练不自觉地走上了象山的"向内求理"路径,其后他对长久以来蒙受"禅学"之冤的象山学加以肯定,认为象山继承了儒学正统,并以替象山辩诬、褒扬象山学为己任,澄清了把"向内求理"等同于"尊德性"的错误认识。他对他的"知行合一说"与象山的"知先行后说"所存在的分歧进行了疏解,认为二者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并不妨碍最终在心体的实质工夫上达成一致,但象山在"致知"、"格物"的理解上仍然沿袭了历来儒者的旧说,这是他把工夫讲得不够切近、显得有些粗的地方。  相似文献   
98.
论以理杀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理杀人是指打着正义旗号对他人强加暴力,其发生的可能条件是理具有公共性,即理的正义性是施事者与应事者双方共同认可的,并且理是应事者尚未达到的行为标准。借助理的公共性,施事者在以理杀人时常常宣称对应事者怀有善意,但由于特定目的与特定手段之间并无确定关系,施事目的不能被应事者确知,不能成为双方的公共对象,所以,所谓善意并不能为以理杀人提供正义支持,应事者只需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接受施事者的目的或手段。  相似文献   
99.
思言 《天风》2015,(2):20-21
<正>近些年来,各地教会的礼拜聚会,特别是有些地方的青年聚会都很重视一个环节——"欢迎新人"。当聚会快要结束或进入高潮时,主持人往往会邀请新人从他们的位子上起立,走到台前,堂内立刻就会响起欢迎的掌声,诗班会为他们献上动人的诗歌,可能还会将圣经或福音小册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然后邀请他们会后留下来认识基督信仰或带领他们做接受耶稣基督的祷告……这个环节成为了很多教会聚会的必选项。设计这个环节的出发  相似文献   
100.
杨泽 《周易研究》2015,(6):82-88
胡炳文认为:时不仅指时间和时机,而且包括事物当下所处一切具体情况的总和。《周易》的主旨是要让人"知时达变"。能正确认识"时",便可以自然行权而得中。"权"不能滥用,必须以"立"为前提。时—权—中在逻辑上有先后关系,在实践中则是一体的,统称为"时中"。"未发之中"只能通过"时中之中"来显现。"理一"与"分殊"血脉相通,"理一"就在"分殊"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