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肖永明 《法音》2002,(2):14-19
三、佛教性相中道对治现代心物偏执理性特质和平等诉求,虽然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内在特征,但在传统佛教那里,也确实存在各种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流弊,甚至出现了太虚法师所批评的“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这种“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专注于超度亡魂和祭祀鬼神,完全与现实社会脱节。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是传统佛教观念的蜕变。我们知道,初期的小乘佛教注重个人解脱,着重于出世修行,力求逃避现实社会人世的纷繁扰攘,进而专志清修、苦修,以期获得自我解脱。从禅定角度而言,这种出世修行也许能达到一定的境…  相似文献   
312.
追求和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谐是指理想的关系 ,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和谐作为理想的关系是值得追求的。追求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得到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追求社会的和谐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条件 ,更在于它本身就是三大社会终极价值目标 (富裕、和谐、自由 )之一。追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 ,同时也要启动博爱之心。前者是社会实现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后者则能提升社会和谐的等级 ,让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相似文献   
313.
虽然G.E.摩尔是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开创者,但在他的伦理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实践伦理学的内容。他的实践伦理学具有后果论的性质和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不仅如此,摩尔还试图在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之间进行折中;最后,摩尔的实践伦理学具有怀疑论、不可知论的性质。实际上他是以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的方式来研究这些内容的。  相似文献   
314.
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内隐职业声望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佐斌  温芳芳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3):171-175,182
通过理想职业抱负的问卷,考察了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共10个省市(北京、上海、辽宁、广东、湖北、江西、贵州、山西、四川、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现状;同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大学生内隐职业声望的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选择“企业家”、“教师”等职业的人数要显著地高于选择“工人”、“农民”等职业的人数,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声望高的职业;(2)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性别类型相符的职业,相比之下,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反职业性别刻板,而男生则表现出更明显的职业性别刻板;(3)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41)大学生对不同社会声望的职业存在显著的内隐偏好。  相似文献   
315.
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  相似文献   
316.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理想点过程假设,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拓广等级展开模型(GGUM)用于现有人格测验的数据分析和新量表的建构, 显示出了较优势模型更优良的一些性质。不过, 现有项目反应过程的研究结果来自于大样本的调查, 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 GGUM也存在不适用于分析多类别人格测验数据的局限性。未来需要对GGUM进行拓展, 剔除其主观反应类别阈限对称的限定。此外, 还要重视配对格式人格测验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17.
未来配偶偏爱的特征——选择长期配偶与短期配偶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天正 《心理学报》2007,39(3):528-535
该研究中被试分配有限“配偶币”来抉择与理想配偶标准相符合的性交往对象。首先,该研究重复验证了Li 等人 (2002) 和Kenrick (2006)的发现,男性理想的长期配偶需要外表出众,而女性理想的长期配偶需要社会地位较高;两性理想的短期配偶都必须外表出众。其次,两性所投射出的理想自我与潜在配偶偏好的特征一致,研究发现,长期性交往条件下,男性需要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女性需要外表出众;短期性交往条件下,男性和女性都需要外表出众。评价潜在配偶的机制与评价现有配偶的机制可能是两种受到选择的不同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18.
发展和谐医患关系是保持正常医疗秩序的重要前提,而目前的医疗秩序重构又是发展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价值理念的普遍公正合理,它要求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以“人人享有”作为目标模式,以“医疗公平”作为基本理念,以“利益平衡”作为政治前提,以“规范监管”作为制度保障,以“诚信互动”作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19.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320.
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制的词表,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并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学科(文、理)的学生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要求有何差异。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应具备四项主要特征:公正平等,师德高尚;讲课生动,见解独到;大方得体,成熟稳重;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2)在“讲课生动,见解独到”这个因素上女生比男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3)在“大方得体,成熟稳重”这个因素上,二、三、四年级间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大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4)在“专业过硬,科研水平高”这个因素上,理科生比文科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5)在“公正平等,师德高尚”这个因素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