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第四章地理纷繁不为难对一位讲授圣经的人而言,若有机会到圣地进行参观学习,看一看以色列人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耶稣当年所走过的路,那可是大有裨益。将你的观感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无疑会提起学生们的兴致。当然,不是每一位讲授者都能有机会或条件去圣地进行亲身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其它可替代的方法。这就得想方设法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42.
张浩军 《现代哲学》2022,(1):92-100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3.
审美活动需要主体从世俗烦恼中解脱出来,以一颗自由活泼灵动的心去感受事物,使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完全融为一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山水田园诗歌是最能体现这一审美过程的作品。而西方的现象学和中国道家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审美主体保持心灵的虚静上却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4.
《天风》1997,(10):46-47
邳州教会重视人才 面对人才缺乏,教会事工开展不利的局面,江苏邳州市教会的同工一致认为,搞好教会工作,不能单依靠几位牧师、长老和同工,必须选拔大量愿意为主作工的人才,使他们成为传扬福音、建设教会的主力军。近年来,他们注重了选拔、培养、使用和预备等儿个方法。他们选拔人才分三种途径:一是识、通过笔试、口试(讲道)的办法录取合适的人才。二是找。  相似文献   
45.
基督徒如何在当代社会与周围人群开展对话,寻求理解,不仅需要基督徒对信仰本身的体认和践行,更需要有对周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本期邀请杨济余同道谈谈他对信仰、世界、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以期启发读者再思信仰真谛,活出美善人生。  相似文献   
46.
国内新闻     
皓生 《天风》2018,(3):59-61
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委员会主任陈逸鲁牧师主持,首先回顾2017年的工作,并对各神学院校的招生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
卓新平 《天风》2018,(9):57-57
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在当代中国尝试的"对话"和"沟通"带来了积极响应,产生出深远影响。由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态度不再限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层面,而更追求达到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境界。其传统意义上的"统战"工作亦不再停留于社会、政治表层上的"和平共处"或"统一共存",而是深入到思想、心理、价值、意义层面上的理解和沟通,旨在一种"心"的统战,促进双方的"同心""同德",以使这种"统一战线"能真正具有双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神认同、思想信任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8.
李栋 《天风》2018,(6):34-36
父亲李连克生前喜欢写日记,二十年前他去世后,留下了几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的日记。上世纪80年代时,父亲已经是八十岁的人了。历经"文革",教会处在"百废待兴""重振旗鼓"的恢复阶段。父亲相继担任了四川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和四川神学院院长的职位,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由于神学教育中断了近三十年,教会工人奇缺,这事常让他担忧。"  相似文献   
49.
严锡禹 《天风》2018,(8):23-23
何进善(1817-1871),字福堂,广东南海人,是继梁发之后英国伦敦会按立的第二位华人牧师。何进善幼年随父亲侨居马六甲。当时,英国伦敦会己经在马六甲开办了英华书院,专收中外幼童入读,何进善因而得以就读于该校。何进善入读之时,英华书院虽仍属草创阶段,但院长米怜牧师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培养目标也十分明确。米怜希望培养中英文俱佳的学生,让学生在读期间感受到基督教的力量,并能使他们献身传教事业。  相似文献   
50.
《天风》2018,(5):59-59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林曼红牧师于2018年3月15日在沪接待了联合卫理公会全球事工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主任孔保罗牧师和亚洲项目助理刘茹红女士。宾主双方就神学教育中的师资引进、出国留学,以及社会服务事工中的培训等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