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多年以后,你终于来了,而我的等候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52.
好多是非,是闲到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招惹出来的。人在自在的时候,就容易给自己找点不自在。人是把贱骨头,心闲了,就会搁不下自己。其实还是寂寞在作祟。人在忙碌的时候,活得更容易靠近自己,而寂寞的时候更容易靠近欲望。前者是想去逃避逃不开的东西,后者是想去接触够不着的东西。前者想活得舒服一点,后者想活得刺激一点。前者的理智在原地,后者的情欲在远方。越自在,心旌越动荡。所以,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忙碌  相似文献   
53.
本文重点比较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对主体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此二人的引述和论证展示出,虽然他们都承认主体的自发性,但是康德的主体的自发性是通过先验主体根本不在时空之中来保证的,而海德格尔的主体(此-在)的自发性却体现在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康德的主体是纯粹的,不属于感性的,是不可以对象化的;而海德格尔的此-在虽然也不可以对象化,但是由于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所以海德格尔的此-在并不是纯粹的.简单地说,康德的主体是乌托邦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拓扑发生学的.  相似文献   
54.
55.
徐以骅 《天风》2014,(9):15-17
<正>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统计数据的缺乏或不确切。与传教时代以注重保存历史文献资料而著称的传教士和差会不同,关于当前中国基督教权威统计数据的缺乏以及对之解读的分歧之大,足以引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然而,正因为后传教时代的中美宗教互动,尤其是在宗教民调领域的合作,中美或中外之间的"方法论差距"和"信徒人数差距"正在明显缩小。据目前中外学界  相似文献   
56.
将主日归主     
杨联涛 《天风》2016,(9):37-38
主日可以娱乐吗?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认识显然比“可以或不可以”的简单答案更为重要。因此,笔者想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1.凡事都可以,但需要分别.基督徒并非苦修士,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健康的娱乐方式能够缓解生活的压力,使生活更富色彩。但是,对基督徒来说,主日是有着特别意义的日子,是与一般日子不同的一日,  相似文献   
57.
会写信的树     
正2015年6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府出了一个新招,给全市7000多棵树涂上不同的颜色,并给每棵树设置了一个电子邮箱。给树一个电子邮箱,难道树会写信?或者有人给树写信?事实上,真的有人给树写信了,而且树居然也回信了。一位墨尔本市民给一棵树发了封邮件:"感谢你为城市创造了一处美景,感谢你吸收了二氧化碳。听说你的寿命不长于50年,我真的很难过,我们需要你啊!你一定要保持健康,超越50年哦!"  相似文献   
58.
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圣神的指引按《路加福音》24:13—35节所记载的,当耶稣去世后,一个名叫克罗帕的门徒与他的同伴怀着沉重、沮丧的心情从耶路撒冷往厄玛乌走出,此时的他们完全被失望、沮丧、困惑所包围。从福音作者描写的故事里暗示了他们的感受:受到了打击而后沮丧、落魄;因为他们一直在罗马人管辖内,根本没有什么自由可谈。当他们认识了耶稣之后,期望获得  相似文献   
59.
张柯 《哲学研究》2022,(2):97-108
海德格尔于1930年10月8日发表重要演讲《论真理之本质》,在与此演讲密切相关的次日聚会中,人们讨论了一个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移置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中去”。海德格尔为此解读了《庄子》“鱼之乐”(濠上观鱼)文本,不仅对该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而且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国际学界对这一事件有诸多解释,但既有解释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难题,即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何以同时做到既回答了主体间性问题,又照亮了《论真理之本质》的晦涩旨趣。本文通过把《论真理之本质》的旨趣明确为“从存在领会到存在历事之转向”,首次解决该难题并重构海德格尔对“鱼之乐”的解读思路,进而揭示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海德格尔基于“历史性切近”立场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堪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60.
舍勒将其现象学的伦理学称作“质料价值伦理学”,因此,价值问题是其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其现象学伦理学中,舍勒对价值有两个基本的规定:一方面,相对于胡塞尔,舍勒将作为质料先天的价值先天视为“原现象”;另一方面,区别于尼古拉·哈特曼,舍勒又将价值存在规定为“行为相对性存在”.通过后者,现象学的“相关性先天”得以强调.根本上,以这两个方面,舍勒厘定了价值一般的现象学-存在论的独立的、原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