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法音》2009,(7)
本刊讯7月7日,河南洛阳偃师市玄奘寺隆重举行重建工程开工典礼。香港玄奘法师研究会会长圆明法师将出任玄奘寺首任方丈,主持玄奘寺的重建工程。  相似文献   
72.
《学海》2014,(5):68-74
宇文所安以迥异于国内传统文学史书写的方式,对唐代三百多年的诗歌史做了新的阐述和重写。其唐诗史的书写坚持"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的原则,主要采用"量子论研究方法",努力揭明作家作品没有固定可靠的源头而只拥有众多充满变化和需要再解读的历史文本的观点。在解读具体作家作品时,宇文所安强调过程、不确定性、模糊性与多元性。考察这种模糊不确定的研究方法在宇文所安唐诗史书写中的实践形式,是理解和借鉴其文学史书写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虚假医疗信息的道德缺失与伦理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环境的污染和失衡已严重影响到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虚假医疗信息的表现入手,剖析了虚假医疗信息产生的根源,着重分析了虚假医疗信息的道德缺失,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伦理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各种学术思想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但如何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相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思想分析相结合、社会史与学术史和思想史相结合,对中国新思想史进行重新疏理,则是一直以来未曾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75.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也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最早、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该文综述了中外心理学家在儿童社会化研究中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重要成果,文章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历史发展视角,对20世纪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揭示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最新特点.  相似文献   
76.
林俊聪 《法音》2004,(12):46-46
11月11日,福州开元寺隆重举行本性法师晋院升座庆典暨开元寺重建第一期工程落成剪彩、各殿堂佛像开光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为本性法师送座,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徐远杰司长,  相似文献   
77.
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相似文献   
78.
综合短讯     
《天风》2012,(9):61-62
北京市基督教两会各堂点为7·21暴雨灾后重建捐款近30万元。  相似文献   
79.
预设前提: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及天主教社会训导的可能性贡献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痛斥近年来祸害百姓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温总理指  相似文献   
80.
道德重建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的得失进行了持续的反思,愈益清醒地认识到道德重建对于革命的重要价值。围绕着国民道德的革命与革命者的道德这两个方面,孙中山阐发了诸如人格救国、替众人服务、为主义奋斗以及为主义牺牲等道德主张。这些道德思想为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与价值引导,其合理的内容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辉。然而,囿于历史的与阶级的局限,孙中山的诸多道德主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精神问题,但并未能对道德的本质与道德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认识与探究,故未能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