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但要想一一详细了解却不太可能,所以每个月我们都将精挑细选一些设计界发生的重要资讯呈现给大家,让读者能够以量高的效率得到量有用的信息。2008年3月31日,素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现年62岁的法国人吉恩·努维尔(Jean Nouvel),正式的颁奖典礼将于6月2日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努维尔也将获得象征荣誉的青铜奖章和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902.
詹文杰 《世界哲学》2012,(5):40-53,161
本文首先追溯了"诗"和"哲学"在古希腊语境中的原始涵义,并对柏拉图批评诗的思想史背景做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在这些铺垫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阐明了柏拉图如何在"教化"和"真理"这两个基本视域中展开他的"文艺批评",并且指出了这两种视域之间的内在张力。文章的最后部分对如何确认诗与哲学各自的地位做了几点提示。  相似文献   
903.
康德的实践哲学具有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贯穿其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等,从本体与现象的绝对划分开始,为绝对的道德价值在理性世界确定其先天来源,开出法权学说和美德学说,在经验世界中考察人的自然禀赋在符合理性理念的政治国家中如何发展到与理性的自主运用相互协调的状态,并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类作为一个总体而整体地道德化的无穷的进程。由于缺少物质实践的观念,其义理系统中也存在逻辑跳跃。  相似文献   
904.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有句名言 :“提出一种世界观 ,也就提出了一种宗教。”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当代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J B 科布 (Jr JohnB Cobb ,1 92 5— )。事实上 ,怀特海的哲学正是科布思想的源泉。科布的世界观是一种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 ,他的宗教神学是一种后现代的过程神学。科布的后现代思想以其建设性的旨归独树一帜 ,区别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话语 ,为后现代思潮的研究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在当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未完成的社会制度层面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使中华民族真正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的独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要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地主阶级,废除了封建  相似文献   
906.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哲学而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其主题之一;然而,这种转型是以何种现状为基础,如何进行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怎样的走向,留下了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拟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为中心,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07.
李利安 《法音》2007,(4):6-9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关和谐的思想均可为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08.
909.
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体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这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相似文献   
9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