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24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家居在风格方面也具有自成一派的大家风范。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下,该怎样有效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古典家具的典雅融入现代家居,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根据古典家具的特点,只要适当搭配、局部点缀、注重整体,一定可以让古典家具顺应当代家居格局,使整个家居环境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82.
作为思维的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的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的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的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的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的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常项的意义问题、镜像逻辑的认知经济性、弗雷格-罗素论题的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的失败等。  相似文献   
283.
正1月18日上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裔炯来到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驻地,代表令计划部长看望慰问驻会领导,并通过驻会领导向全国天主教的广大神长教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张裔炯副部长参观完小圣堂后与一会一团驻会领导进行了简短的会谈。房兴耀主教代表一会一团汇报了2013年的工作情况。1月17日下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副  相似文献   
284.
285.
资本概念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表面上是物,但是根本上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为观念、意识和剥削本质。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资本与伦理在人类的产生过程中就存在一种亲缘关系。随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资本的伦理就是现代社会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规则。从社会对资本的现实要求的角度考察,资本发挥其伦理价值与功能是一种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86.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伦理“断裂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理 论框架。这一问题轨迹,表现为“社会发展-道德问题-社会性问题-伦理断裂”。调研发 现,中国独特的伦理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社会问题与西方问题 症状相似以及社会学意义上的数据类似,但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伦理断裂”,伦理社会 并未解体。在问题症状与发生学相似的背后,是二者实质性的差异,它表现为家庭伦理对 原子式个人的遏制;“无伦理”的市民社会并没有成为现实,伦理社会有机体仍然相互 关联、贯通。然而,当代中国社会仍面临着伦理断裂的诱发性问题,包括道德贱民的产生 、市场契约—信用的盛行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伦理亏空。  相似文献   
287.
距离乃是伦理的前提,而加速度使得距离在当今人际关系建构中的作用变得复杂,既对社会认知又对共同体认同(团结)产生了挑战,从而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紧迫话题。借助维希留的"距离污染"概念可以阐明高速度座架对人类生存提出的许多重大挑战:不断加速的世界面临"世界孤岛化"(即地点被封闭);资源分配空间不平等;社会关系虚拟化;地方意义消解,这些挑战使得基于空间的生存变得抽象,从而驱逐了伦理。这些挑战是今日伦理学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它既是今日伦理主张的前提条件,又是其必须面对的人类生存难题。  相似文献   
288.
赵亮 《现代哲学》2017,(5):38-47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抗战的研究进展,支撑和构成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解,印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间已经普遍存在的国家认同及其利益认同本质。但国家认同不是单纯依靠利益认同就能实现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体验。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各民族经历了共同生活和发展的悠久历史。但仅此并不足以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自发实现,相反是意识形态实践持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这种实践不可能以某种具体文化形态来重构整个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但却使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支撑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成为各民族民众共同持有的基本秩序立场。文化认同及其秩序立场观念的引入,提示少数民族抗战研究视野在多方面的拓展,并更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对于引领而不仅仅是加速各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9.
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办,是以儒家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基本内容的研究集刊。该刊主要发表有关现代儒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及前沿话题的文章,兼及传统儒学领域的研究,以及中外学术与思想的比较研究,旨在为国内外儒学研究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流平台,该刊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该刊由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陈来担任主编,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严格执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每年定期推出两期(春季号和秋季号),第1辑《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于2016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290.
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是所有国家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只有国家富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举国齐心协力,才能抵御外寇,不受侵略和欺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凝心聚力的重大意义。其中“富强”居于国家层面的首位。富强即国富民强,既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