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2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61.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62.
牟宗三是现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有着两次意义深远的转变,佛学最终在其思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早年受其师熊十力的影响开始对佛教有所涉猎,但更多偏重于知识性的了解,直至一次特殊的机缘方才对佛学用力。这一转折所引发的"悲情三昧"直接影响了牟氏哲学的整体进路。《佛性与般若》这部巨著则标志着牟氏佛学思想的成熟,其中肯定了天台圆教有一特殊的"佛教式的存有论"可以对法之存在等问题作出圆满的交代。这一"存有论转变"的意义在于,牟宗三最终认识到不必亦不可用儒家之体用义、创生义去衡量佛教,而应以"不以佛教为忌"的态度正视之。牟宗三跳出了拒斥佛老的窠臼,亦由此展现了新儒学之"新"的另一面向。  相似文献   
863.
构建中国哲学的现代话语体系是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应对自近代以来的哲学失语症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国内激烈的反传统风潮,现代新儒家产生了为中国哲学争夺话语权的强烈自觉,他们通过向西方世界发表集体《宣言》、以英文著述等形式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现代新儒家在中西会通中提炼和创新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打造了两层存有论、道德自我、内在超越、内圣开新外王、儒学三期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表述,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家积极借鉴西方话语激活传统哲学话语,以反向格义的方式推进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其得失为当前中国哲学话语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64.
865.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应运而生。申继亮教授的新作《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就是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特色。1开创与继承相结合传统的教师研究主要关注于教师的职业角  相似文献   
866.
作为经典之学、诠释之学、信仰之学、经世之学的传统经学,长久以来形成了经学内容史学化、经学义理哲学化、经学品格崇古化的经学传统,具有沟通经学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基础。但是,经学在现代转型中遭遇了价值与学理的双重危机,必须用大经学的综合研究弥补学科分科研究之不足,才能化解经学的学理危机,缓解经学的价值焦虑。  相似文献   
867.
<正>张毅敏,河南省新密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武警河南省消防总队大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  相似文献   
868.
一件事物如果想使观者对它产生美感,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陌生,另一个要素是熟悉。我们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就是:陌生+熟悉=美。设计的使命就在于它完美地协调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关系,让这对本来就共存共生却又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介入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最终体现在美的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869.
现代伦理是在传统德性伦理衰落、基督教神学信仰式微情况下,依据各种理性的形而上学为基础而奠基的.在此过程中,基督教神学以世俗化为代价,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以适应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变.但已经彻底转变了的世俗精神,有其自身的大地之根,它宁可单凭强大的外在立法来规范公正生活(政治)的秩序,也无法真正接受道德的内在强制而按灵魂的高贵法则提升自身的存在层次.因为现代人的心,不在灵魂之内,而在外在价值物中.结果,原本属灵的基督教虽然自愿适应现代精神,自愿现代化,但最终发现,它与现代精神根本格格不入,使得它与现代的"结合"完全是"同床异梦".于是,解决现代伦理危机的途径,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本身世俗化了的宗教,而是要从存在的根基上发现人身上的神性力量;人类的自由伦理不能靠外在于它的神圣精神来范导,而是需要人类去挖掘和明察自身存在根基中的神性力量,继而呵护它、培植它,最终使之成为与伦理真正结缘的既尊贵又有范导性的规范力量.在这种理念下,作者考察了西方精神的灵魂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所展示出来的伦理问题,以此来定位马丁·路德、康德、施莱尔马赫、黑格尔和谢林他们在宗教现代性和现代伦理变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70.
这太可怕了,某人既是鹰又是普罗米修斯:集两者于一身,某人既撕裂自己又被人撕裂。——毕加索这不是偶然碰巧的,十九世纪声称在普罗米修斯身上多面地辨认出自己,但它以一种怪诞(grotesque)的变形来终结这个神话。安德雷·纪德(AndréGide)的《没有缚牢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misbound)于1899年凭空出世。借助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