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涉及自然价值问题,是针对自然价值严重透支而提出的:一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高度消耗,产生资源全面短缺问题;二是环境质量高度透支,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这是当前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它要求经济转变,主要是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它对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否认自然价值引起的;第二,问题的解决要求确立自然价值观念,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经济政策.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价值观转变,确立自然价值概念;需要思维方式转变,从还原论线性非循环思维转向整体论非线性循环思维,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态科学技术的支持.  相似文献   
272.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73.
保证知识论与基督教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vin Plantinga后期建立了保证的知识论,并在此架构下对有神信念辩护。他主要是回应启蒙运动以来的对有神信念知识上批判。Plantinga认为这些启蒙批判事先预设了有神信念为假,因此不是知识上有效的反驳。有些批评认为Plantinga的论证结构有问题。本文介绍这些批评,指出Planinga的论证有两个背景,分别是保证的知识结构和改革宗的预设护教学。补充完整背景后,Plantinga的论证策略不仅可以理解,也可以回应批评。尽管Plantinga的论证可成立,但他对启蒙批判的理解有误。本文指出,启蒙批判的本体立场乃是自然主义,并介绍反自然主义的论证,结论是有神信念比之自然主义有知识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274.
作为起点和终点,生活世界始终从根本上诠释着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现代性伦理学不仅将有机的生活世界硬性分裂为两个抽象领域,而且试图在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理性与非理性的两极演进中探求伦理学的普遍价值标准,结果使自身陷入"无根"的困境之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现代性问题的全方位凸显,伦理学开始向生活世界原点复归,并由此呈现出了融理论伦理与实践伦理、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于一体的形态特质.  相似文献   
275.
功利与道义、责任与义务、规范与自由、必须与应该、他律与自律等等,一直是伦理学难以达成共识的根本性问题,追溯其根源,却缘于道德与美德相混淆。因而,辨析道德与美德而使之各归本位,这是推进伦理学前进的认知前提。客观论之,道德属于他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以,道德是功利的,它以自我利益持守为出发点,以权利与责任对等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直接目的。道德是美德的基础,因而,美德属于自律,是对道德的卓越,是人人应该响应的社会倡导,所以,美德是道义的,它以自我利益放弃或超越为起步,以无私利他为基本准则,以履行责任之外的义务来增进他者利益为展开方式,以实现个性张扬和精神自由为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276.
采用系列位置回忆任务, 探讨作为声调语言的汉语普通话中声调及情绪信息是否具有近因及后缀效应, 从而揭示同为超音段信息的声调和情绪韵律在前分类声音存储器(Precategorical Acoustic Storage, PAS)中是否具有单独的表征, 及该表征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实验一和二分别考察了声调是否具有近因和后缀效应, 实验三和四分别考察了情绪信息是否具有近因和后缀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两者均在PAS存储器中有单独的表征, 但这种表征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且受影响的方式不一样。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超音段信息的声调和情绪信息在表征上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及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77.
通过ERP方法,考察卡通面孔分类(人和动物)的脑机制及其与卡通面孔识别(人与车)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类任务中,动物面孔VPP潜伏期显著长于人,N170潜伏期主效应不显著、波幅半球效应显著,LPP波幅在顶叶和中央区最大;分类任务VPP和LPP波幅均显著大于识别。结论:卡通面孔分类比识别速度慢、强度大,消耗心理资源多。顶叶和中央区可能是执行分类任务的主要脑区,且加工人类面孔具有优势。面孔加工中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可能部分是并行的。  相似文献   
278.
采用启动范式,在三个实验中通过操纵启动音和目标音的频谱相似度和时间间隔,考察了汉语听者元音范畴知觉中特征分析和整合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随着启动音(从纯音、复合音到目标元音本身)和目标元音频谱相似度的增加,启动效应延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实验结果支持语音范畴知觉存在早期的声学特征分析和整合到后期的范畴知觉阶段,并为这些加工阶段的时间进程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79.
Ecofascism as a tradition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seems to burgeoning with potential. The roots of Ecofasc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German Romantic School, to the Wagnerian narration of the Nibelungen saga, to the works of Fichte and Herder and, finally, to the so-called volkisch movement. Those who take pride in describing themselves as ecofascists grosso modo tend to prioritize the moral value of the ecospher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most entirely devalue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Additionally, these ecofascists are eager to reject democracy, the idea of progress in its entirety, as well 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y also seem to be hostile towards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free will. In this short essay I will present and discuss Kaarlo Pentti Linkola's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one that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as the epitome of Ecofascism. I will argue that his arguments are neither sound nor documented, and I will conclude that Linkola's overall approach is, in my view, contrary to the purpose as well as to the very essence of morality.  相似文献   
280.
Modem moral and political theorists make a sharp separa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civic friendship, arguing that justice deals with the fair terms of co-operation in the social sphere whereas civic friendship is about an individual's contingent affections in the political domain. In addition, they also argue that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must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civic friendship in modem liberal society. Even though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above view can be traced to the writings of Immanuel Kant (2007), John Rawls provides us with its most cogent formulation in recent times. In his book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Rawls argues that the considerations of right are prior to the considerations of good; therefore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must determine the limits of civic friendship. Against RaMs, I argue that justice and civic friendship are intrinsically connected and that they cannot be separated in experience. I draw upon Aristotle's theory of virtue to strengthen my arguments. Following Aristotle, I show that both justice and friendship are virtues and that all virtues hold together. The Aristotelian coherence of virtues, I argue, can be useful in redefining the obligations of justice and civic friendship in contemporary liberal democra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