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8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原则主义在医学伦理学中出场逻辑的前提是伦理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道德原则及其作用。传统规范伦理道德原则始终是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学伦理学也不例外;然而医学伦理学不仅只是承认和应用道德原则,而且筛选出一些原则作为基本原则,然后将这些基本原则建构成原则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用来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出现的道德难题。原则主义在医学伦理学中的出场和应用确实解决了一些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道德难题,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新发展。但原则主义并没有像其提出者所设想的那样完美地解决所有道德难题,它本身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而且很多情况下,在实践上不仅不能解决道德困境,而且引起新的道德困境,因此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652.

原则主义是生命伦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但它不是一个通用的工具,而是需要因文化而异。它的核心设计是共同道德和反思平衡,前者旨在保证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后者则旨在保证各个原则在具体应用时不至于冲突,两个方面共同保证了原则主义作为一种中间原理的实用性特点。然而,原则主义并没有澄清共同道德在描述性和规范性方面的普遍性依据,也没有解释清楚如何在原则发生冲突时形成反思平衡。批判原则主义并不是对它的彻底否定,而是旨在通过考察其局限性与优点,在结合有益的批判观点及德性伦理学的反思基础上,发展一种特定文化版本的原则主义。

  相似文献   
653.
近年来,中国民间信仰总体上呈现出"政规教(信)随"的发展常态,普遍存在着以"遗产化"为特征的"信俗共建"的现象。而非遗化的"信俗"事实上也是多样化的"信俗主义"(信仰民俗主义)实践或"遗产性记忆"建构的产物,其中主要表现为政治化、族群化、经济化等不同场域的信仰记忆形态,显示了中国民间信仰与当代的基层社会和政治制度、族群关系、跨境网络的紧密关系。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民间信仰走向弱化"宗教性"的信俗主义实践虽有其历史惯性和内在驱力,但是相应的"遗产性记忆"建构难免也将迫使等级化的民间信仰陷入"内卷化(过密化)"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654.
医学科技的价值负载、医学技术的主体化趋势以及医学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要求人们必须对医学科技的发展进行控制,技术控制主义思潮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而技术的社会形成论与技术独立性的限度确证了对技术进行控制的可能性。对医学技术进行控制主要有技术手段和社会手段,采取技术手段必须防止盲目乐观主义陷阱;采取社会手段则必须妥善应对斯诺难题,实现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的有机融合。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在医学技术控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5.

权力是人们建构社会关系以及支配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在医疗领域中也是如此。在医患关系中,医者占据着主导性的权力地位。医者权力可以经由专业知识、资源占有和国家赋权等途径产生,并且有着复杂的表现形式。医者权力是医疗实践的产物,具有合理性,同时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为了医者权力的合理实现,人们试图以“德性制约权力”或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些路径有着重要的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规制医者权力,最根本的是以实现人性化的医学为目的,不断反思和重构医学的制度体系。权力分析应当成为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56.
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21年)以来,普遍主义诉求与国际问题纠缠在一起,而普遍主义诉求的基础与范式曾有过三次变化。16世纪世界化的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确立,名义是“耶稣与永恒的拯救”。19世纪英国和法国创设了殖民网络,名义是所谓文明之精髓的“进步与科学”。20世纪中叶渴望获取幸福的新愿望浮现出来,让一巴蒂斯特·萨伊用被消费商品的数目来衡量这种幸福。  相似文献   
657.
葛天勤 《哲学研究》2021,(10):95-106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658.
659.
《世界宗教文化》2021,(2):141-146
在中国传统民间的文化生活、信仰表达中,狐狸或言狐狸精是一个独特且典型的存在。历史长河之中,狐仙信仰层层沓沓,流脉相因,有唐一代堪为典型。"无狐媚,不成村",民间狐狸崇拜繁盛,而且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狐的"雌化",即狐狸精与年轻女性形象的贴合。本文拟对唐狐形象的雌化或女性化问题进行分析,在观照文化史研究范式的同时,呈现唐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历史真实,发掘其民间信仰之民俗与信仰表达的双重面相。  相似文献   
660.
一、笛卡儿的困境 提出心物二元论的人不算少,但以笛卡儿最著名。他推崇的认知方法着眼于对象的分割、形状和运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倚重自明的观念;不过,笛卡儿很快就知道,有些对象没有可割性、形状和运动可言;于是提出心物二元论,指出对象如果有分割、形状和运动可言,便统称为“物”,否则便统称为“心”;两者都可知,所用的方法和概念却不相同。虽然如此,笛卡儿毕竟没有切断心物之间的联系,他清楚地表明了人由心物两种实体合并而成,承认心通过意念引发行动;如果是这样,行动便有别与笛卡儿所指的物,也有别于他所指的心;那么,行为究竟是物还是心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让笛卡儿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