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79篇
  1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脑激活定律     
用物理学的观点在系统水平上讨论脑内功能子系统的脑区激活及相互作用。引入一些参量描述脑功能特性 ,并且根据现有实验事实提出脑激活的四条定律。  相似文献   
92.
采用量表法、同伴提名法、访谈法探讨了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4—6年级小学儿童存在孤独感;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而同伴接受性明显偏低;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3.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disorder, ASD)的核心症状之一是持续性的社会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触觉输入可以通过调控催产素系统影响社会功能。同时,近年来提出的催产素的社会显著性理论认为,催产素可以通过增强对应脑区的激活程度从而提高社会信息的显著性。在此理论框架下,当社会互动发生时,触觉输入会增强催产素的合成与分泌,同时催产素也会提高触觉信息的显著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互动的进行。基于催产素的社会显著性理论,ASD患者的触觉敏感性异常以及催产素系统异常可能破坏触觉与催产素系统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这可能是其社会功能缺陷的原因之一。探究触觉、催产素系统和社会功能三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为未来的预防和干预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
彭雨笛  谢恬  马宁 《心理科学》2023,(2):282-290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综合主观感受及客观行为表现考察我国大学生群体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总体上,大学生的日间节律呈现出“上午(9:00~11:00)最佳,午后(13:00~15:00)下降,晚间(19:00~21:00)回升”的变化规律,但主客观指标反映的日间节律与不同神经行为功能的节律表现存在差异:客观警觉性注意在日间表现基本稳定,而主观困倦感午后波动明显,个体在15时的主观困倦感升至日间最高水平,而客观行为表现均已好转;17时,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警觉性和工作记忆表现较好而抑制控制表现变差;19时,个体主观感受、工作记忆表现不佳而抑制控制表现好转。此外,上午至午后(9:00~13:00),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也存在节律差异。本研究为个体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优化工作安排、提升生产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个体的日间节律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95.
从大脑整合的角度分析心理的神经机制。神经元之间的交互和动态联结而构成神经集合被认为是每一个认知活动的基础。然而这一交互作用的具体性质,即脑整合的机制尚未明确。通过对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神经元活动的时相同步可能是脑整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96.
隋南  匡培梓 《心理科学》1993,16(1):43-47
引言对隔区(Septum)功能的行为学研究有一个不长却充满激烈争论的历史。40多年来,大量的有关隔区功能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假设主要涉及几个方面:攻击性(aggressive)行为、条件情绪化反应(conditional emotional response,CER)、条件回避反应(conditional avoidance)response,CAR)、强化操作性反应(reinforced operant response,ROR)、摄食摄水行为、活动性(locomotor activity)以及学习记忆特别是空间认知(spatial cognitive)反应等等。隔区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之一,大约有16种独立的核团和若干不同起源、经过和终止的纤维束。主要接受背侧穹窿、海马繖部以及额叶新皮质、扣带回和经过Broca 氏斜带束的基前脑的传入冲动;其它的传入冲动来自红核、嗅结节、小脑扁桃体及低位脑干(网状系统)  相似文献   
97.
本文就人类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认识的起源、演变、最新发展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五十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研究技术及实验结果对传统观念的否定进行了综述。总的看,对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随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水平的发展而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8.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期关于咀嚼口香糖对负性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咀嚼口香糖的脑机制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咀嚼口香糖对人们的负性情绪调节,注意、记忆、学习等认知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咀嚼口香糖所激活的脑区与负责运动、记忆、注意和情绪等高级功能的脑区有一定的重叠.  相似文献   
99.
钱怡  赵婧  毕鸿燕 《心理学报》2013,45(1):60-69
本研究选择北京地区幼儿园3岁、4岁、5岁儿童各31、48、33名, 采用单部件意识测验和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系统探查了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单部件意识测验包括部件替换、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三个部分;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分为假字和非字两个部分, 而非字又包括两形非字和形声非字。结果发现单部件意识测验中, 5岁组儿童在部件替换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 而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水平上, 三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得分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中, 假字得分在三个年龄段之间无显著差异; 非字得分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 单部件意识在学前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其中对部件替换的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早,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晚;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在学前期已经开始发展, 3岁儿童已经具有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的认识, 但对非字违反部件位置合法性和功能完整性的认识直到4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5岁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100.
相对稳定的负性认知特征会使个体容易发生抑郁,被称为抑郁认知易感性.文章总结并对比当前关于抑郁认知易感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观点,提出从儿童发展早期开始研究认知易感性因素的必要性.接着回顾消极归因方式、功能失调态度和冗思这三种认知易感性因素在儿童期的表现及其前期心理特征,试图找到抑郁认知易感性在个体发展中的连续性.建议今后探讨认知易感性因素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关注发展早期认知易感性因素的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