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的虎故事的形成和传播,与故事发生地的动物崇拜有密切关系,故事的要件也遵循巫术思维的基本原则。虎在人形与兽形之间的自由幻化、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格特质,是以原始宗教动物崇拜“人虎同体”思维为基础的;以毛发、爪甲、衣物、鲜血等制作替罪物的观念,也是巫术的主要特点。虎故事的形成有一个民间传播的基础,从而也烙上了民间文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2.
徐新 《学海》2006,(1):5-12
《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00-500年间,它被认为是继《圣经》正典之后犹太民族编撰的又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编撰《塔木德》的历史是犹太民族“从圣殿崇拜向书本崇拜”过渡的历史,是犹太教“经典时期”步入“拉比犹太教”时期。《塔木德》的出现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由此形成了犹太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并为犹太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3.
中国古代民间火神崇拜与灭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若干火神传说透视中国古代民间火神崇拜现象.指出,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火神多呈现出赭衣小儿、红衣红裙妇人、妖异之"物"和小动物形象;火神传说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避害心理,熔铸了人的生命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伦理想;古人寄希望于火神对人类的伦理关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火灾的科学认知,在文化观念上阻碍了防火措施完善.  相似文献   
134.
积压的布料     
一天,萨耶下班回家,看见桌上放着一块布料。他知道是妻子买的,心里有点不愉快,因为这种布料在自己的店里积压很多,一直卖不出去。于是他说:“你干嘛去别人那里买这种积压的布料呢?”  相似文献   
135.
天空上面是天空,路前面还有路。一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心里涌动着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其实人生就是我们乘着自己的心灵之舟,向一个很遥远、很神秘的地方划行的过程,而那一次一次奋力划桨所荡起的涟漪,就是我们的心灵故事。  相似文献   
136.
做人     
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在气氛紧张时,突然出现幽默的故事或幽默的事情,大家的情绪会立刻放松下来。幽默也往往极具生活色彩,许多行业的规则与要求都是十分严肃的,但用严厉的命令常常不被人接受,而巧妙的运用幽默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7.
王异芳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2):324-327
失言探测与理解是一种融入了人际互动,需要个体体会交往双方心理感受的高级心理理论任务.本研究采用图片-故事法探讨失言情境(他人对自我、自我对他人和他人对他人 )对5~8岁儿童失言探测与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7~8岁儿童基本拥有了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6、7、8岁儿童在所有情境下失言探测和理解能力同步发展,而5岁儿童在他人对自我情境下失言探测与理解的成绩显著好于自我对他人情境下的成绩,提示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38.
贾延宾 《学海》2008,12(3):50-54
犹太复国主义是指犹太人在国家毁灭以后流散世界各地过程中萌发的旨在回归故土和重建家园的民族复兴运动.拿破仑一生波澜壮阔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中,有许多重要事件与犹太复国主义紧密相关.尽管他的许多涉及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和行动有其自身目的的考虑,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犹太政治复国主义思想及运动的兴起,并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9.
孟振华 《学海》2008,6(3):37-44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0.
民族社会化觉察是指少数民族孩子对父母向他们传递的有关民族特征信息的认知。采用问卷调查、情境实验和故事补全任务考察景颇族初中生对母亲传递的民族社会化信息的觉察及特征。结果表明:(1)景颇族初中生觉察到的民族社会化信息包含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促使不信任和偏见准备; (2)景颇族初中生对不同信息的觉察存在差异, 对促进和睦的觉察显著多于文化社会化和偏见准备, 对促使不信任的觉察最少; (3)在冲突情境中, 有无偏见线索影响被试对偏见准备的觉察; (4)被试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更多地觉察到促进和睦, 男生更多地觉察到促使不信任。整个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存在着文化差异, 与美国少数族裔青少年觉察到母亲偏重于传递文化社会化、偏见准备不同, 景颇族初中生觉察到母亲偏重于传递促进和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