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脑损伤可导致范畴特异性语义损伤, 即某一范畴的语义记忆选择性损伤或损伤更严重。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的范畴特异性语义损伤可能来自不同范畴之间在熟悉度、词频、获得年龄、视觉复杂度、语义距离、加工要求以及所涉及的主要语义特征等方面的差别。然而, 有无生命范畴本身是否也是一个来源, 尚不清楚。进一步的研究不仅需要整合范畴途径和特征途径, 并区分语义记忆的存储和通达, 而且需要考查疾病严重程度如何影响语义记忆损伤模式。  相似文献   
132.
通过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考察被试的妒忌感受(实验1),并测量两种测量条件下被试的敏感性和反应偏向的分离(实验2).结果发现:间接测量组的被试比直接测量组报告更多的妒忌感受,两种条件下被试所采用的判定标准没有变化,但间接测量中被试的敏感性高于直接测量,这说明两种测量测得了妒忌的不同层面,间接测量在测量妒忌的无意识方面更具优势;而两种条件下被试对于妒忌者都比被妒忌者要更为敏感,则表明了被试在无意识中对妒忌者更为偏好;两种条件下对于妒忌的评定均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在讨论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抗原和抗体产生机制中的体现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细胞信息跨膜传递特异性机制的假说:第一信使可能由有限的基本单位构成,其信息的特异性可能通过有限的信息中介的组合来得以体现,效应部位也可能因具有特定的信息中介结合位点的组合而产生特异的细胞效应。本文最后为这一假说的证实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4.
不同反应方式对双作业操作信息干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葛列众  朱祖祥 《心理科学》1998,21(3):226-230
本研究采用单作业双作业操作,探讨了不同反应方式对双作业操作信息干扰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若采用相同的反应方式,同时操作的两种作业就会产生相互干扰,降低作业绩效;相反,若采用不同反应方式将减小双作业操作的相互干扰,提高双作业操作绩效。  相似文献   
135.
人视觉反应时的性别差异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微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探索和分析视觉反应时的性别差异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手段。2实验方法67名生物系学生(男35名,女32名)接受了我们自编程序的微机视觉反应时的测验。受试者坐于距离14英才显示屏约25—35cm前,注视屏幕中央,手触微机键盘的空格键应试。微机间隔2~5秒随机地显示边长约为4mm的“十”字光符。光符闪现在屏幕中央固定位置的测验称为FIX测验,光符闪现在屏幕中线的左侧或右侧区域的测验称为RANDOM测验。光符闪现时,微机同步计时。受试者受光符刺激后立即按动空格键,中断计时和光符显示…  相似文献   
136.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7.
岑国桢 《心理学报》1994,27(3):232-239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8.
环孢素A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辩证系统观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研究生(35001)杨顺良导师张仰奎一、环孢素A药理作用的二重性环孢素A是从真菌属的Tolypocladiuminfla-tumgams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它...  相似文献   
139.
陈希镇 《心理学报》1993,26(4):61-65
在经典真分数模型中,信度系数R=D(T)/D(X)。通常认为,信度系数与项目反应理论没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信度系数恰好等于考生观测分数与潜在特质分数的非线性相关比η_(xθ)~2=1-MD(x|θ)/D(X),据此我们得出估计信度系数的一种新途径,同时讨论了x、θ的相关系数与相关比η_(xθ)~2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0.
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探讨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钟敏 《心理学报》1993,26(2):45-53
本文采用归因理论研究方法测试我国大学生对五种生理病症和五种心理、行为引起的疾患或缺陷的责任归因、情感反应和帮助行为的关系,借以探讨我国大学生对疾患者的社会评价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可用于研究社会性评价的方法。同时,这项研究也体现了我国大学生对某些社会性评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