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朱婷 《美与时代》2014,(6):48-4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断促进着手机界面设计的更新,手机的界面设计也在从拟物化向扁平化发展。设计师意识到良好的交互体验才是界面设计的根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实用性之上的。  相似文献   
22.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物化,成为现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所遭遇的现代性处境.当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思想内核,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的扬弃,超越传统有神论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凝练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共通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4.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循着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互动逻辑,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双重否定”式的“路径”选择:第一重否定是市场经济之物化的主体精神对计划经济之抽象集体主义的否定;第二重否定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来否定后者利己拜物的自发倾向,并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主体精神与社会本位主义的有机统一,使集体主义道德摆脱抽象性,从天国重返人间。  相似文献   
25.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相似文献   
26.
2003年11月14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六期在文科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王晓升教授做主题发言,题目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  相似文献   
27.
《学海》2017,(4):94-100
国家的性别在政治社会学中是一个被忽略的命题,而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则属于理论化程度比较低的主题。本文将选取西方女性主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理论——佩特曼的性别契约论、麦坚伦的国家物化论和布朗的国家创伤论——进行述评,分析性别在国家起源,结构以及运转中的形构作用;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来重新解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国家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在市场转型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8.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8,(6):1-1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  相似文献   
29.
在本文中,霍耐特主要对与他此前发表的《物化》有关的几个问题做了澄清。问题涉及如何继承马克思的批判遗产、物化的准确深层定义、物化产生情境条件以及道德实践的情感参与条件等。  相似文献   
30.
空间拜物教糅合了空间观念的时代轨变,同时映射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衍化。空间在认识论上从抽象到物化的转换,以及由此促成的对空间物性的推崇,为空间拜物教概念的出场奠定了先在前提;空间从物化到商品化的过渡,则为空间拜物教提供了现实显像。与无数商品一样,空间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空间商品化不是简单的、以使用价值为内核的商品流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价值生产,其最终指向空间资本化。空间拜物教导致空间陷入一个无法突围的死循环:空间从物化的商品变为资本,资本又操纵着空间充当物化的商品,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对空间的商品化追逐,空间受资本赋魅而化身为让人崇拜的商品物。因此,空间拜物教必然导致空间自身的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空间认识论的异化。尽管空间拜物教是由资本主义话语主导而产生的空间问题,但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