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2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3.
54.
三维物体图形的大小和颜色影响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索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用新异的不熟悉的三维物体图形作为实验材料,物体决定测验评价内隐记忆,是/否再认测验评价外显记忆,操纵学习(?)测验间物体图形的颜色(实验一)和大小(实验二),80名被试参加实验一,另80名参加实验二。结果发现:(1)存在着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且与外显记忆相分离;(2)新异的不熟悉三维物体的颜色和大小由外显记忆的情节系统所表征,而非属于结构表征系统,从而支持多重记忆系统假说。 相似文献
55.
连续和同时线索化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容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线索-靶子模式进行了返回抑制容量的两个实验。实验一对外周数个位置连续线索化,实验二对外周数个位置同时线索化。结果表明:(1)在连续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4个,当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2)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3个,当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结果支持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返回抑制的观点,即一种是弥散性的,其容量较大;另一种是集中性的,其容量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56.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57.
58.
59.
习惯性反应指学习者根据自身阅读习惯来进行学习时间分配,它通常由词对位置这一外部线索激发。研究运用眼动记录技术,采用Metcalfe范式探讨词对位置和难度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以检验自定步调学习时间的习惯性反应。结果发现:(1)在自定步调总学习时间上,学习者倾向于对难度越大的项目分配越多的学习时间;(2)在前期自定步调学习进程上,当词对位置为易-中-难条件时,学习者倾向于优先在容易项目上分配较多的学习时间,接着是中等难度项目,最后是困难项目;当词对位置为难-中-易条件时,结果相反。这说明学习者的自定步调总学习时间受项目难度驱动,而前期自定步调学习时间受习惯性反应影响。 相似文献
60.
Christopher David Hancock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4,9(2):301-317
I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hristian Scriptures speak often about the role "the past" plays in shaping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character, life, perception, morality and purpose. In both Christianity and classical Confucianism, memory, rite and tradition are each accorded a central place in preserv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ast as a dynamic force in the prese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studies points of thematic similarity in Christian and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 of memory, rite and tradition.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however, critical points of divergence are addressed; for behind the formal similarities lie deeper intellectual, relational and mor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ast" in determining both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Comparative literary analysis provides a rich resource for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hristian Scriptures to discussion of cultural memory and global harmony. The comparative reading of 'texts'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point of acces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literature itself plays in determining the form, content and power of memory, ritual and tradition in both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