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董元静 《天风》2015,(4):56-57
推开死亡之石七日的头一日……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参太28∶1-2)哈利路亚!复活圣日,救主胜过死亡,不在坟墓中停留。他带着奇妙的灵体,穿墙过壁、踏云破雾,到门徒当中荣耀显现。区区一块石头,岂能拦阻耶稣的神力?墓口,天使随后挪开了那块石头,不是为天国的君王耶稣,乃为前来看望的妇女和众人。石头挪开,人们就看见了空墓,看见了复活的铁证!  相似文献   
22.
李亮光 《天风》2014,(7):46-47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智商、情商、灵商”的文章,作为基督徒,颇感兴趣.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灵”的概念?圣经强调人是“有灵”的活人(参创2∶7),基督徒是不是一群“高灵商”的人?这里的“灵商”与我们信仰中常说的“属灵智慧”是不是一个概念范畴,有什么异同?在信仰层面遐想这些问题,也是一种有趣的思考.  相似文献   
23.
王雷 《天风》2017,(8):12-13
农村教会既要看到时代的大潮,又要看到自身的处境当今农村教会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也有以往历史遗留下的一些老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应对农村教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呢?一、农村教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一)信徒人数逐渐减少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人口在快速增加,而乡村人口则大幅度下降,农村教会的信徒数量也就相应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24.
本文探讨了希腊晚期诺斯替宗教修行的理论、基本原则和实践,认为其理论基础是人的灵-魂-体三分法,其原则是克己主义,其实践是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由于诺斯替宗教是希腊化晚期大规模宗教混合主义的产物,因此对于诺斯替宗教修行的研究是比较宗教学的一个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25.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民俗观念中,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基础。信仰与民俗是民间美术的发展核心与载体。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信仰是民俗形成的主导,民间美术也正是信仰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26.
一、灵与肉 世俗生活不能沉溺太深太久,否则,你思想的触须即会钝化,而要保持它的敏锐,须与世俗拉开距离。如同品酒师之于饮酒,不可贪多,只有细细品尝回味,方得其妙。  相似文献   
27.
一、茅山上清经箓中的外丹 1.概说陶弘景(456-536)在中国的文明、科技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从来不容置疑。特别是西方学者认为他是临界药物学的创始人、茅山上清道派的天才大师。陶弘景确实可以称得上是道、术兼备的道士之典型代表人物。在西方学者的论著中,他常常被誉为“伟大的炼丹家”。不过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却不同意这种提法,早在1930午他就说:陶弘景只不过在自己的著作中涉及到外丹罢了。他卒后,对他的传说很多,终于变成了“  相似文献   
28.
本文认为日本宗教的包容性原理源于作为"绝对神"的"人格创造神"观念发育不足,以至不易出现类似于西方世界的一神教排斥异己的观念。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1)日本在远古乃使用一个统称为"物"的、泛指今人所说的"神、佛、鬼、魂"等的概念,"神"并不伟大;(2)此后日本引进中国的"神"、"灵"、"魂"等词汇,置换了"物"的概念,但因中国上古似乎和日本一样,也缺乏"绝对神"的观念,泛神现象严重,"神"、"灵"、"魂"等的概念边界模糊,故使日本仍未能明确自己的"绝对神"何在,反而和中国一样,继续在泛神的宗教道路上发展。日本(或中国)个别的"神"的伟大,是后期政治干预宗教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理智和灵命     
沈子高主教解放前曾先后担任中华圣公会陕西教区主教和圣公会中央神学院院长,金陵协和神学院成立后担任我院神学教授。本期《金陵神学志》重新发表沈主教针对我国基督教中存在的反理性主义偏差所作的一篇演讲。这篇演讲在今天还是很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30.
德性伦理学是基于人的实践可能性的对人的善生活的哲学说明。德性的观点表明一种基本的真实:德性地生活对于人始终是一种可能性。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对这个基础的说明只有借助对心灵整体及其历史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前提要素的理解才有可能。这些相互联系的观点内涵对人的实践性活动的身心一致的解释,构成一种内德性的、内德性伦理学的观点。这种内在观点的缺乏引向强硬分割心灵而在理解实践活动时不能复原其整体性的倾向。整体心灵的历史性也由此丧失。被剥夺掉其实践生命内容的心被抽象为agency,作为功能性对照物的身也成为消极的、不确定的实践心灵的抽象符号。基于这种方法与观点的德性伦理学讨论不是恰当的德性伦理学讨论。它没有抓住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