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法音》2014,(8)
正本刊讯7月16日上午,陕西法门寺佛学院在法堂隆重举行纪念"玄奘大师圆寂1350周年"座谈会。法门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贤空法师、教务长圣悦法师及副教务长宏涛法师,法门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美国法云寺住持如观法师、道伟法师和智禅居士,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先生等法师和嘉宾,及法门寺佛学院男众部和女众部全体师生参加座谈会。贤空法师首先为大众做了《继承玄奘精神,  相似文献   
42.
<正>司马迁通过批判继承先秦时代"中和"美的文艺思想,形成了"发愤著书"说。他所抒之愤不仅仅局限于小我之愤,而是透过自己的苦难,看到了不合理社会中的公愤。"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文化艺术创作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别卓绝的艺术,比如汉文、晋字、唐诗。在每一种艺术里,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王羲之  相似文献   
43.
谢波 《中国道教》2013,(2):22-24
两次为吏反招牢狱之灾,黄公望遂弃凡心于尘世、修性命于市朝,放言"闻说至人求道远,丹砂原不在天涯",寄情笔墨之趣、专心性命双修,于晚年时完成心中道境描画之巨作《富春山居图》,遂得以画史留名、标程百代。  相似文献   
44.
正明清以来神秘而古老的中国吸引着西方传教士,许多人渴望前往中国,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仅26岁的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远渡重洋前往中国传教,因绘画特长被康熙召入宫中,做了宫廷画师。从此,这个具有双重身份的洋人艺术家成为中国"西画东渐"艺术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开创了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新纪元,谱写了中华美术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5.
严锡禹 《天风》2018,(1):29-29
台湾学者黄一农在其研究天主教的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称这些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儒家士大夫,大多陷入到深深的矛盾之中。'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信奉天主教的人士,由于他们先前均长期浸淫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生活礼俗当中,故在接受一个外来的新宗教之后,因无前例可循,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很有可能远较后人强烈。  相似文献   
46.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本文是对以利玛窦、白晋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之《易》说而作的初步梳理。这种梳理带有哲学分析的性质,显示耶稣会士围绕太极之辨而突出的宗教性的哲学立场。耶稣会士一般推崇早期儒学及中国哲学原典,对理学和宋易则颇有批评,这就使他们卷入当时中西学界的复杂的学术纷争。对这场持续近二百年的学术论辩仍有待展开更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应香港公教教研中心邀请,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组织各地修女代表团一行19人,于2006年6月28日,赴港就灵修及如何带领避静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29天。代表团成员有:广东湛江教区圣母无原罪会修女刘灵娟,山东聊城中华圣母会修女吕海云,江西南昌教区善导圣母会修女祁桂芳,甘肃平凉教区圣家会修女李红彦,辽宁抚顺耶稣圣心修女会修女聂焱翠,广西贵港修女院修女卢业团,宁夏圣母会修女赵敏,山西圣母无玷圣心传教小修会修女刘青莲,广州无原罪圣母会修女龚桂珍,贵州修女会修女贝启英,天津教区仁爱会修女刘秀春,吉林教区圣家传教会修女安影凤,内蒙古集…  相似文献   
48.
周志斌 《学海》2004,(2):102-106
南京是晚明耶稣会士传播福音的重地。明万历四十四年七月 ,南京发生一起逮捕耶稣会传教士及天主教信徒数十人的事件 ,史称“南京教案”。以南京礼部侍郎沈榷为代表的明保守派官僚联合某些佛、道人士发动了这起教案具有文化排外的性质。它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晚明党派斗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为晚明天主教传华后发生的第一起影响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相似文献   
49.
唐贞观年间(635)有聂斯脱里派景教士阿罗本从"大秦"("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来到中国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派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景教寺院除翻译经典外,景教士们既传教,也有行医施药活动,如:"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上述史实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碑文之中。  相似文献   
50.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