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2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4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94.
95.
明代甘泉后学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以洪垣、庞嵩为代表的甘泉学之正传;以唐枢、蒋信为代表的折衷派;以何迁、吕怀为代表的“得甘泉学之一隅”者;以唐伯元、杨时乔为代表的偏向于程朱理学者;以王道为代表的湛门另类人物。甘泉后学的多元开展不但为岭南心学注入了活力,也推动了整个中晚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不过,这种情形使得甘泉学的发展脉络愈来愈模糊,到了湛门三传弟子那里,已难觅甘泉学的踪迹了,同时也增加了后世学者界定甘泉后学学派属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96.
97.
99.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