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2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4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史学研究中来,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思想史,无疑是对传统思想史研究的一个突破和创新。又,从年鉴学派引入中国以来,不少学者都强调越过王朝更替,打破政权壁垒,将同一社会架构下的一大段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历时性贯通的同时,关注这个时代的经济、 相似文献
83.
84.
85.
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危机期间,卫礼贤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积极评价:他大量译介中国经典,在德国起到了拓荒的作用;他的灵活阐释,拓展了儒学的接受群体;他的中国立场,让西方封闭的话语场内多了他者的声音。卫礼贤复活作为道德宗师的孔子形象,彰显儒家对道德责任的坚守,令人信服地从西方视角确证了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他的跨界阐释让他得以克服专业局限,为上世纪初的中西文化对话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6.
87.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论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启了近代以来关于公德和私德持续不断的学术讨论热潮。梁启超对公德和私德概念的使用是受到日本近代思想家的影响,所以东亚视阈是理解其思想的一种有效补充。基于这一视阈我们可以发现,梁启超与日本早期公德私德论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以积极性和消极性作为区分公德和私德的重要标准,并在此标准下将儒学评价为消极性的私德,不过梁启超仍然重视儒学的消极性作用。从《论公德》到《论私德》,梁启超言论活动的重心虽然从公德转向私德,但是他的思想结构并没有变化,即始终是在消极性私德的意义上重视儒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