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赵航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20-121
本文以个人实际教学为例,探讨以游戏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新课改精神,把书本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统一起来,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2.
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的有效载体,已有研究表明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自我控制的外显行为表现,但未考察是否能够引起幼儿自我控制相关的电生理变化。本研究将幼儿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幼儿接受一学期的游戏训练,对照组不参加训练,进行自由活动,训练前后所有幼儿完成Go/No Go任务的ERP测试,评定自我控制能力。结果发现:实验组后测中No Go任务的N2和P3成分(分别表示为No Go-N2和No Go-P3)平均波幅均显著小于前测,而对照组前后测波幅无变化;同时,后测实验组中No Go-N2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游戏训练可促进幼儿自我控制相关大脑系统的发展,为自我控制游戏训练的效果提供了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93.
语言本身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形式之中,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维特根斯坦强调应当到人们的外部行为中,而不是在个人的内心体验中去寻找对公共语言的说明.语言存在于语言共同体中,不能脱离语言共同体而孤立存在.语言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把词汇排列组合而成,语法规则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习惯或者约定建立起来的.“私人语言”这种看法之所以不能成立,主要在于这种语言是与语言共同体相隔绝的,它绝不是一种嵌入生活形式之中的活动.  相似文献   
94.
从青春期开始,男女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彼此疏远,不愿在一起。无论在学习、劳动与游戏等项活动中,男女界限分明。因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必须接触与交往,双方都很腼腆、害羞,即使童年时代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到了青春期也都开始不自然地躲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5.
杨玉昌 《现代哲学》2004,2(4):121-127
本文通过分析叔本华的意志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探讨了哲学问题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叔本华和维特根斯坦分别提出意志和语言游戏的目的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消除传统的哲学问题。他们的这一探索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哲学的性质、意义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
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小英  王丽娟  郭丽华 《心理科学》2004,27(5):1187-1189
游戏一直是国外研究者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总结论述了近十年来国外关于亲子游戏与幼儿发展、装扮游戏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游戏的治疗作用等游戏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7.
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科学》2003,26(2):244-248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的方法,考察了61名3-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1儿童在两种游戏情境中与母亲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可以从独立性、顺从、言语交流和参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2当儿童的游戏从自由游戏转为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时,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交流行为和积极情绪明显减少,而依赖行为和不与母亲交流的行为显著增加。3在上述两种游戏情境中,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表现出个别差异,在自由游戏情境中,42.6%为独立型、32.8%为顺从型和24.6%为交流型;在拼图游戏情境中,54%为独立型、23%为顺从型和23%不顺从型。  相似文献   
98.
虚拟化身是个体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化身形象是与特定刻板印象相联系的虚拟化身的外在表象。虚拟化身与攻击性的关系已得到证实,但还有一些问题尚需探讨。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采用线索启动的方法,考察了化身形象、游戏暴力性和玩家性别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化身认同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1结果表明:化身形象与游戏暴力性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有显著影响;在非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的影响边缘显著,但对攻击性无显著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诱发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游戏暴力性的影响。实验2结果表明: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与玩家性别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女性在化身认同方面比男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男性在攻击性方面比女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导致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与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它起源于三代学者的努力,形成于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由于它被不同理论倾向的临床心理学家们广泛采用,随着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成立,其本身已经成为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沙盘游戏的历史与理论"一文中,作者拟对其历史与发展,理论与原则等基本的问题做系统的介绍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0.
选取两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55儿童为被试,采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设计,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四周的合作游戏训练,探讨合作游戏训练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不同年龄班、不同性别学前儿童合作行为训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