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的神父。吴渔山神父早年学诗画,精山水画,是著名的书画家。1675年前后加入天主教,圣名西满。1681年,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至澳门,翌年进耶稣会,攻读拉丁文、哲学和神学,越七年而归。1688年,在南京由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祝圣为神父。他是由中国籍主教授以神品的最早的三位中国籍神父之一。圣神父后,被派遣在上海嘉定一带传教,长达30年,卒于上海,葬大南门外天主教坟地。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及《墨井画跋》等。  相似文献   
22.
阿旺平措 《法音》2012,(6):40-43
一、藏传佛教的外传和影响藏传佛教的外传到清朝又逐渐兴盛。藏传佛教也从开始时只在宫廷内传播,逐渐渗透到民间,并在许多领域凸显出藏传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这一方面得益于清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宠幸,另一方面也有藏传佛教僧人的努力传播的作用。这两方面的影响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3.
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的第一丛林。清初,全真道龙门派王常月担任白云观方丈,其开坛传戒振兴全真道龙门派。因白云观属于全真道十方丛林,非清朝官方道观,故清代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材料不多。本文主要依据现存清代档案讨论清朝清高宗两次敕修白云观史实及清仁宗发旨稽查白云观道士事件等有关北京白云观的两则事宜。  相似文献   
24.
厦门清真寺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清朝中叶,随着迁入厦门岛的穆斯林人口的增长,伊斯兰教也传入厦门,出任过浙江提督的杨继勋倡捐修建厦门清真寺,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一杨继勋,字立斋,回族,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经历的海军将领。据道光《厦门志》称,厦门城墙边的玉屏巷一带是当时回民的主要聚居地,杨继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  相似文献   
25.
喜逢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华诞.红色记忆.如潮如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诞生在新中国.迎着灿烂的阳光成长。我们是从父辈那里.听到共产党人缔造新中国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26.
清代水旱灾害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玉平 《学海》2002,(5):126-129
清代水旱灾害之频繁 ,堪称历代之最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 ,既有地理条件本身不利的影响 ,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还有漕运政策及吏治方面的原因 ,而且后两者所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 ,此种惨痛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27.
清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有关皇权产生、转移和行使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涉及利益关系处理的非根本政治制度.它虽然根本上是一种恶的制度,但它在自身的安排中却不得不内含着某种道德生活.在皇帝权力的强化中,清朝皇帝一方面终止了以往朝代所实行的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勤政、出巡、微服私访、派遣钦差大臣、实行密奏制度等主要措施.它要求官员在清朝政治制度的运行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和寻求,依据基于某种道德共识的政治制度来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8.
秦俊 《中国宗教》2020,(2):92-95
"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御题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诗。诗中描述的"南屏晚钟"所在之处,便是掩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南屏山下的千年古刹——净慈寺。皇家寺院历史悠久净慈寺由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创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初名"慧日永明院"。  相似文献   
29.
孔定芳 《学海》2006,(3):49-53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支撑了遗民们的那些基本动因:本于君臣大义的“忠君”、基于民族大义的“夷夏大防”、源于怀旧情感的“故国之思”,以及出于人格道义的气节操守,而是对于嗣母王氏的“孝”和对于“先妣遗命”的庄严秉承。然而,将“不臣二性”的政治操守仅仅系之于“孝”,未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是故,经受了“鸿博”的温柔笼络之后,顾炎武在对清王朝态度上明显地表现出松动和软化,这说明遗民现象从来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教史资料     
《中国天主教》2000,(4):46-46
吴渔山(1632-1718) 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神父、书画家。本名启历,改名历,以字行,号墨井道人,教名西满·沙勿略。江苏常熟人。早年随江苏王时敏学画,善画竹,尤精山水,取酬以奉老母。大约在康熙十四年(1675)受洗入教。康熙二十年(1681)随西方传教士柏应理至澳门,寓居三巴堂。次年入耶稣会,并攻读拉丁文、神学、哲学和教律。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南京由罗文藻祝圣为神父,为最早由中国籍主教所耀升的3名中国籍神父之一。其后传教于上海、嘉定等地凡30年。逝世于上海,葬南门外圣母堂耶稣会墓地。著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