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52.
陈嘉雯  张凯 《法音》2022,(5):70-74
<正>近年来,关于中国佛教宗派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学界掀起一股热潮,虽然出现了对宗派研究范式的怀疑、反思、批判、解构,试图打破宗派论述的固有框架,但新的研究范式的建立仍有待探索。不论肯定还是否定这种研究范式,这股思潮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佛教宗派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发了对此问题的许多颇有价值的深度思考。例如,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其宗派意识的成立与祖统法脉的建构,与其说是从隋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53.
正时至今日,道教界仍保留着自然和谐建设洞天福地的传统。人们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何应对人类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大气污染、自然破坏,既是生态文明的大课题,也是保护洞天福地这种样板的重要课题。洞天福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清、幽二字道教的洞天福地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中国古人往往向往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建筑宜居的宫阙洞府,并在那里修炼仙道,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他们想象仙境可以在天上,可以在海外,最后又落实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之上。于是,洞天福地就  相似文献   
54.
镇海寺镇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南5公里处,清水河西侧的一座小山岭上。台山公路从寺前山脚下通过。站在公路畔西望,可见丛山峻岭上岚气飘绕,满坡树林碧波生辉。在大自然的锦绣屏障中,突兀伸出一条小山脊,犹如大陆半岛,其间长满挺拔高耸的劲松,又显得碧翠凝重。透过松林,寺庙的红墙白塔似现非现,神秘变幻。  相似文献   
55.
诸官私书目著录历修龙虎山志,既多疏略,且诸说相互扞格。本文系统考索各家所录,参稽载籍,就各修山志的作者、内容及版本予以辨析,以期厘清历修山志的原委梗概。  相似文献   
56.
达亮 《中国宗教》2022,(6):64-65
我国寺院历来有编纂寺志的传统, 通过寺志,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寺院的历史。寺志按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记载某一地域寺院的兴废沿革,如《五台山志》《普陀山志》《峨嵋山志》;二是以山为名,专记一山梵宇兴衰,如广东省的《鼎湖山志》《丹山霞志》《云门山志》;三是某地寺院或某一寺院的专志,如广东省的《曹溪通志》《光孝寺志》,这类寺志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图考、沿革、建置、景物、名胜、古迹、僧传、住持、法系、法语、田产、经籍、文物、碑刻规约、艺文等内容。纂修志者有寺僧、名儒居士,亦有官方所修。  相似文献   
57.
明代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明代武当山志是武当道教的生动写照,也是道教宫观山志的杰出代表,但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却屡有疏误,即使是《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权威目录学著作对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加以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58.
孙旭 《法音》2012,(6):36-39
两宋是中国佛教转折的重要时期,僧官制、度牒制、敕额制日渐完备,佛教管理完全纳入国家政权控制之下,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特点。关于宋代佛教政策,前贤多有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成果①,但对部分问题的分析仍有待深入。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竺沙雅章便注意到了宋代寺院的赐额、改额情况,并对《咸淳临安志》、《嘉泰吴兴志》、  相似文献   
59.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0-120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先后盛行,且有并驾齐驱之势。究其思想而言,大致有佛教的地狱说、轮回说和业报说,道教的“三一为宗”说,“长视久生”说,二者对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0.
倪梁鸣 《法音》2015,(2):56-58
<正>双泉寺概况双泉寺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嘉庆《无为州志》记载,其"在开城乡,双泉山麓,控天井、临壁之奇。"该寺群山环抱,苍松翠竹,溪水萦回,景色秀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文人雅士多会于此,或参禅礼佛,或吟诗作对,是安徽省内佛教历史的发源地和佛教文化的集中地,在佛教史上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双泉寺名称之由来和其所依托的天井山有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